正文 第三十二章(1 / 3)

【微量元素】當一個元素在體內的總量少於總體重的0.01%被稱為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對於代謝過程是必需的、因它們是許多酶的組成成分,或是酶作用的輔助因子。已報導微量元素缺乏不利於小兒的健康生長和發育。目前認為有14種微量元素是身體所必需的、根據它們對兒童的重要性的次序排列為鐵、鋅、銅、氟、碘、錳、硒、鉻、鈷、鉬、鎳、釩、鍶和錫。每一個微量元素有一個攝人最佳範圍,如長期的高攝人都會引起中毒。

【微生態療法】即補充各種人體有益的正常菌群,恢複微生態平衡,重建人體天然屏障以拮抗或抵禦外界病原的侵犯,促進疾病治愈。

【微生態學】堪力即微觀生態學。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各個成員之間,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動物、植物和人)之間相互關係的生命科學分支,是細胞水平、分子水平的生態學。

【微生物】須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幾千倍甚至幾萬倍後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雖然個體微小,但具有一定的形態與結構,並能在適宜的環境中迅速地生長和繁殖,如細菌、病毒、真菌等。

【微型肺不張】肺表麵活性物質缺乏所致肺不張。肺表麵活性物質缺乏可見於:①早產兒肺發育不成熟;②支氣管肺炎,特別是病毒性肺炎致表麵活性物質生成減少;③創傷、休克等初期發生過度換氣,迅速消耗了表麵活性物質;④吸人毒氣或肺氣腫等使表麵活性物質破壞及變性。

【微循環】血流由微動脈至微靜脈一段的運行過程。其名稱始於1954年美國第一屆微循環學術會議,目前已被廣泛采用。微循環的血管內徑在100%以下,肉眼看不清。微循環通路由迂曲通路(真毛細血管網)、直接通路(通血毛細血管)和動-靜脈短路三部分組成。微循環血管床廣闊、容血量多,其血管床交替開放,調節全身的血液循環。

【腮瘺】腮囊腫繼發感染,破潰形成瘺管。瘺口多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下1/3部位,一般較囊腫的位置為低。從瘺口間歇性地排出黏液性的透明液體,如有繼發感染時,則排出帶膿性的液體。某些病例的瘺管完全通暢,其內口開於咽隱窩,但多數瘺管並不完全通暢,隻有外口而無內口,呈一竇道。治療為手術切除。

【腮囊腫】腮囊腫係第二對腮裂未完全退化的遺留組織發育而成。囊腫可在從下頜骨角至胸骨上緣胸鎖乳突肌前緣的任何部位,但一般在頸的上部,胸鎖乳突肌中上1/3與頸內、外動脈間。囊腫界限分明,無痛,不與皮膚粘連。囊腫可繼發感染,破潰形成腮瘺,瘺口多在胸鎖乳突肌前緣下1/3部位,一般較囊腫的位置為低。治療為手術切除。

【腿腺炎腦炎】在腮腺腫大前後所引起的腦炎。症狀為發熱、驚厥、昏迷、頸強直、症狀重者與乙型腦炎相似。此種腦炎病情雖較急、較重,但病程不長,持續3~7天後很快恢複,留有後遺症的不多。死亡率低,隻有少數病情嚴重的在急性期因腦水腫或呼吸衰竭而死亡。腦脊液正常或細胞、蛋白增加,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糖正常,個別病人糖低。腦脊液細胞需經幾周才恢複正。

【脾腺炎腎炎】由腮腺病毒所引起腎炎。

【腰椎穿刺】是獲得腦脊液的通常途徑。其指征為:①不明原因的驚厥或昏迷;②腦膜刺激征;③嬰兒前囟飽滿;④嬰兒不明原因的發熱伴有眼神發呆或哭聲尖叫等症狀;⑤腦膜炎在治療過程中必須根據腦脊液的動態變化來判斷療效時。懷疑腦瘤,有明顯的顱內壓增高者,一般不宜作腰穿,因有產生腦疝的危險,或在一定條件下慎重施行。腰穿部位一般為3~4或4~5腰椎間隙,選用適合於年齡的腰穿針。患兒取左側臥位,頸和兩腿前屈,使脊柱前屈,背與床麵垂直。皮膚消毒後,術者持針在中線上所選椎間刺入,針頭略指向患兒頭端,徐徐推進。當感到進針阻力突然消失時,即表示針頭已穿過韌帶與硬膜而進人網膜下腔。拔去針芯放出適量腦脊液。若疑顱內壓升高,放液時宜用針芯末端堵在針口上,減慢液體滴出速度,切忌腦脊液在高壓下向外噴出,以免引起腦疝。取出的腦脊液應估計容量,拔針前最好再測量1次取液後的壓力。拔針後,穿刺處貼上消毒紗布,讓患兒去枕平臥4~6小時。

【腺病毒腦炎】腺病毒侵犯中樞神經係統引起的腦炎。起病急、發熱、頭痛、嘔吐、嗜睡或昏迷。肢體強直、震顫、麵神經麻痹、吞咽困難、共濟失調、病理反射等。若腦神經受損或肢體麻痹,症狀可和脊髓灰質炎相似。各年齡小兒均有,死亡率不高,洽愈的病人大部分不留後遺症。

【腺垂體】即垂體前葉,是腦垂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於體腔的外胚層,起自上齶向上突出的顱頰囊(又稱拉克囊)。腺垂體能分泌生長激素、泌乳素、促甲狀腺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黑色素細胞刺激素。直接作用於身體各種組織或作用於靶腺器官。

【腺嘌昤】一種有機堿。化學成分為6-氨基嘌呤。與鳥嘌呤一起構成核酸中的兩種主要嘌呤堿。與核糖或脫氧核糖通過糖苷鍵結合形成腺苷或脫氧腺苷;其三磷酸化合物分別是腺苷三磷酸和脫氧腺苷三磷酸,它們是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生物合成過程中腺嘌呤的前體。在體內可轉變成尿酸,隨尿排出。它在細胞代謝及能量交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腹壁反射】一種生理性淺反射。屬皮膚反射。檢查時囑病人仰臥位,腹壁放鬆,用較尖銳的器具(如叩診錘的尖端,竹簽等)在腹壁上從腹外側緣劃向中線,正常時可見到該處腹肌收縮。腹壁反射有左右兩側,每側又有上、中、下三部分,需逐一分別檢査,注意兩側是否對稱。反射中樞分別在胸髓7~8,8~10,11~12節。雙側上、中、下反射均消失見於昏迷或急腹症患者。一側腹壁反射消失見於雙側錐體束病損。腹脹、膀胱充盈、水腫或脫水時可能引不出或減弱,哭鬧時亦不能引出。

【腹壁靜脈曲張】當門靜脈循環障礙或上、下腔靜脈回流受阻時,側支循環形成所引起的腹壁靜脈過度充盈的現象。

【腹部放線菌病】放線菌感染於腹腔髒器而發病。放線菌多由腸道而來,但也有時自胸腔過膈肌而致腹腔。急性初發時似闌尾炎,手術所見病變亦與化膿性闌尾炎相同,但手術後傷口甚難愈合,終成瘺管,經常流出膿液,內含硫橫樣顆粒。慢性腹部放線菌病,常見症狀為腹癰、腹瀉或下墜感等。經數月後則在右骼窩部發生硬性腫物,稍痛或無痛感,表麵皮膚漸成紅色或灰紅色。有時腫物刺激腰大肌或腰叢引起大腿部的反射痛。

【腹部平片】腹部X線攝影術語。常規應用立位或仰臥位。如觀察肛門閉鎖可加拍倒立側位;如觀察腸內外氣體分布、腹腔積液等,可加拍側臥水平投照。

【腹股溝】下腹部兩側的三角形區域。其內側界為腹直肌外緣,上界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緣的水平線,下界為腹股溝韌帶,此區釹為薄弱,且當人體站立時,腹股溝區承受腹內壓力比平臥時高3倍,由於解剖生理的特點,故疝多發生於此區。

【腹股溝管】位於腹股溝韌帶內側1力的上方由外向內下斜行的肌肉盤膜裂隙。長4~5011,有精索或子宮圓韌帶通過。腹股溝管有4個壁及內外兩個內外口。管的前壁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側1/3處有腹內斜肌的起始部,後壁為腹橫筋膜,在內側1/3處有聯合腱,上壁為腹內斜肌與腹橫肌的弓狀下緣;下壁為腹股溝鈿帶,內口為腹環,外口為皮下環。腹股溝斜疝即從腹環斜行向下,經腹股溝管至皮下環而突出。

【腹股溝疝】位於腹股溝部位的疝。分腹股溝直疝和斜疝。腹股溝直疝由腹股溝三角(海氏三角)區突出;而腹股溝斜疝是從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環進人腹股溝管。因此,腹壁下動脈可作為手術時進一步鑒別腹股溝直疝和斜疝的標誌。

【腹肌緊張】按壓腹壁時、阻力較大,有明顯的抵抗感。多為炎症或化學物質刺激腹膜引起的腹肌反射性痙攣所致。全腹高度緊張,多見於胃腸道穿孔或實質性髒器破裂所致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此時腹壁不僅緊張,且常強直,嚴重者腹壁如木板,稱為板狀腹。全腹緊張度增加,觸及猶如揉麵團一樣,常見於結核性腹膜炎、腹腔容量增大時,如脹氣、腹腔內有大量漏出液的病兒,腹壁緊張度也可增加。局部腹壁緊張常為該處腹內髒器的炎症侵及腹膜所致,如下腹壁緊張多見於急性闌尾炎;右丨:腹壁緊張多見於急性膽囊炎。

【腹膜】為襯覆於腹壁內麵及腹內髒器表麵的一層漿膜。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狀。襯覆於腹壁內麵者稱腹膜壁層,包被髒器者稱腹膜髒層。腹膜壁層和髒層互相移行,兩層間不規則的間隙稱腹膜腔。腹膜從腹壁、盆壁移行於髒器,或從一個器官移行於另一個器官,這些移行部的腹膜形成各種不同結構,分別稱為網膜、係膜、韌帶、皺襞和陷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