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鞏:他用實力一次一次地打臉(1 / 2)

明朝有個叫朱右的讀書人,讀書之餘,隨手編了一本《六先生文集》16卷在市場上出售,選用的是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的優秀散文。

這本是無心之舉,出版的時候,也沒想賣多少錢,隻是實在讀書之餘沒事可幹,加上本人也著實喜歡這八人的文字,所以就隨手編了這麼一本書,卻不想效果出奇的好,文集一上市就獲得了大明年度優秀圖書。

據說當年就突破了100萬本,堪稱大明第一大文化盛事。

此後,大明大小書店都能看見這本書的身影,因為八人的文章實在是好,被無數的後來者模仿。即便明朝也出現了劉伯溫、解縉、楊慎、徐渭、唐伯虎、文征明這樣的文壇大咖,但怎樣也無法阻擋八人,每年的書籍排行榜,這本《六先生文集》都是銷量榜冠軍。

基於這個成績沒人打破,市麵也漸漸認可了八人的實力,經過後輩唐順之、茅坤大力推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成了權威。

無論後麵人才多麼輩出,這八個人的名字仿佛連在了一起,密不可分。

在很多人看來,畢生能進入這樣一個榜單,無疑是人生最得意最驕傲的一件盛事。

但也要例外。

這個例外叫——曾鞏。

八人當中,論名頭他比不過三蘇,論資格,他比不上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論才氣,他及不上王安石,有人說他就是用來湊數的,八到家,總比七大家好聽。

還有人說,他是被照顧的,因為他祖上的榮耀太過耀眼。

麵對這些質疑聲,他總是微微一笑,既不辯解,也不說明。

被人問急了才提筆在雪白的紙上寫下了自己的人生宣言——我是低調,但未必沒有實力。

論家世,曾鞏可以驕傲的說,論人生起點我就沒輸過。

他祖上世代都是研究儒家學問和曆史,所以很多人都會寫散文和曆史傳記,這兩樣東西在北宋很吃香,寫得好,就可以做官,祖父曾致堯就憑這兩項技能做到了尚書戶部郎中,父親曾易占也做到了太常博士。

如此強大的基因,學習能力可想而知了。

他很小就能讀詩書,12歲就開始寫作《六論》,提筆立成,文辭很有氣魄。

18歲跟著老爹去了京城,靠著發表文章他認識了王安石,歐陽修,一個成了兄弟,一個成了老師。歐陽修第一次見到他就拉著他的手說“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我一看見曾鞏,他就像那個在一群鳥當中的雄鷹一樣,隨時都有可能展翅高飛。”說完了還不忘對別人也讚揚一番——“過吾門百千人獨於得生為喜”

“在我的門下人成百上千的人向我求教,我是天下文宗,要來向我求教、要想投到我門下的人很多。但是我最喜歡的就是曾鞏。這評價高得離譜。

當時的文壇大咖杜衍、範仲淹也主動給他寫了回信。

20歲那年,他開始在權威雜誌上發表時事雜文,議論時政,因見解獨到,文筆辛辣,他名聲大漲。盡管他沒有刻意表現,但名聲還是禁不住傳了出去。

才華這東西,有時候你藏是藏不住的。

盡管他一向低調,奈何實力不容許!

如果說,20歲的人生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話,那麼隻有一件事——高考。

和蘇軾這種考場幸運兒不同,他的高考就是一場杯具。

盡管他不想承認,但高考的結果還是告訴了他一切,他並沒有主動把握好每年的考題方向,當時的大宋雖說也重視策論和曆史,但畢竟是繼承了大唐的底子,考試還是以詩詞為主。

他有才不假,卻也有不擅長的地方。

詩詞就是他的短板。

盡管他的詩也不少,比如

眼無塵土境殊清,一繞芳蹊病體輕。——《陳祁秀才園亭》

五朝壞冶歸皇極,萬裏車書共太平。——《閱武堂》

行止恂恂所褒,東南佳譽映時髦。——《酬柳國博》

我行去此二十年,鄖水不改流潺湲。——《鄖口》

使傳東馳下九天,此邦曾屈試鳴弦。——《送韓玉汝使兩浙》

野岸漲流水,名園紛雜英。——《送韓玉汝》

病臥不出門,非關避塵土。——《送歐陽員外歸覲滁州舍人》

夜聞陵陽峰上雨,曉見宛溪春水平。——《送宣州杜都官》

但刷屏的一首也沒有,詩壇大咖蘇軾就公開說他的詩讀起來味同嚼蠟,一點想象力也沒有。

詩壇評論家彭淵材就公開說過:“自己生平有“五恨”,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詩。”曾子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