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自行車現世(1 / 2)

“師傅,我來了!”從師傅的書房裏傳出來交談的聲音。

“堅兒嗎?進來吧!”待劉堅開了門,卻發現兩個打扮不似讀書人的人坐在師傅的下首位置,似乎看出了劉堅的疑惑,先指了左邊那位,“這位是鄭師傅。”又指了右邊那位,“這位是錢師傅。兩位師傅都是剛剛從南京趕來的。”

“鄭師傅好,錢師傅好!”既然先生都叫他們做師傅,自己跟著叫肯定不吃虧,不過還是有點疑惑,這書院雖說不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地方,可是這兩個明顯不是先生的朋友啊,

“公子,客氣了!”兩位打扮普通的來客,在劉堅行禮之後,趕忙回禮。

“鄭師傅是南京數一數二的木工師傅,錢師傅是南京鐵匠的龍頭,我剛剛已經把你的構想和他們說過了。”程先生這一說,劉堅哪有不明白的,這兩位師傅是程先生從南京找來給自己幹活的,雖然不知道程先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能量,卻不能不讓人感動。

“師父,圖紙我都放在家裏了,我在家裏還做了個樣品。不如師父還有鄭師傅和錢師傅到我家去!”劉堅和兩位南京的高人解釋了一會,卻發現兩位高人總有些聽不進去,畢竟也是這個時代沒出來過的東西,突然間有人說這樣子可以,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想的通。

兩位師傅自然是沒意見,事實上他們都有點迫不及待去看那個和傳說中木牛流馬有些類似的工具了。

木牛流馬,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史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大約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裏,群行三十裏”,為蜀國十萬大軍提供糧食。

其後多有工匠想把這門鬼斧神工的藝術給還原了,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現在有一個才十二歲的小孩子說他那東西製造出來,用於代步可以日行兩百裏,若是載物也可以三四百斤,你叫他們怎麼能輕易服氣,就算是也要有木匠還有鐵匠的幫忙才能造出來,可這天下木匠,鐵匠多了去了,其中不少,技藝不比他們要差。

此時,楊曉楠正在和宏文兩個折騰著劉堅造出來的樣子貨,宏文純粹就是再玩,而楊曉楠卻琢磨著劉堅交待的鏈條還有軸承之類的東西。

等兩位從南京來的工匠看到,那輛樣子貨真的在一個孩子的腳下跑著,恨不得一把把宏文拉下來,然後自己坐上去體驗一把。不過也是腳下生風,沒等主人家說話,就走了過去,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用手也從頭到尾摸過了一遍。嘴裏還不停的嘟囔著什麼,先是小聲的交流了起來,後來聲音越來越大,隱隱起了什麼爭執。

眼看著一陣沒有戰火的硝煙就要爆發,劉堅趕快示意宏文弄出一點動靜,宏文也是個機靈的,拿起地上的木頭就開始加工起來,那聲音自然也驚動了沉醉在科學世界裏的兩位工匠師傅。

“咳咳咳……”兩人不由自主的咳了起來。

“鄭師傅,錢師傅,你們看我說的可行?”雖說是樣子貨,可是有楊曉楠這個手藝人在,牙盤,鏈條還是做的有模有樣的,還裝上了可以供人騎行的踏板。

“小少爺!”木工出身的鄭師傅顯得尤為激動,他現在已經認定了那東西是可以做出來的,至於劉堅是不是有高人指點他並不是很在意,其實就是現在回去,他都能估摸做出一輛差不多的,就怕是還有什麼東西藏著,要知道這年頭講的就是法不傳六耳,不過能想出這東西的那位高人無疑值得膜拜,要知道他做了一輩子木工,馬車什麼的也做過不少,就是平時也琢磨過魯班的飛天翼,諸葛武侯的木牛流馬,卻不曾想過半邊的馬車也能用,“小少爺,我可以試一試嗎?”以一種近乎虔誠的心情,鄭師傅渴望的看著劉堅。

“鄭師傅,盡管試試!”這些東西劉堅從來沒打算藏著,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這句話劉堅還是非常認同的,為什麼古人能做出那麼多匪夷所思的東西,而後人卻隻能瞻仰,和那種口口相傳的授徒方式有非常大的關係,雖然大家都這樣,不代表劉堅這個攪局者會遵守這種規則,“宏文,給鄭師傅先演練一遍。”

“多謝少爺!”鄭師傅略一拱手,正所謂大恩不言謝,這時候說再多都有些矯情了。

事實上,劉堅做的樣子貨還真是簡單的很,拐彎都要下車自己搬動,不過卻已經具備自行車的模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