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塘村八隊目前總共有水田166畝,在集體化時期及集體化之前,水田全部種水稻。包產到戶以後的頭幾年,情況仍然如此。到1980年代中後期,情況開始變化,一些靠近村莊的田被改成了魚塘和菜地。一個主要原因是老鼠多,還有雞、鴨去吃穀子,所以不想種稻穀,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村邊有許多高高的竹子擋住這些田的陽光。所以這些田的收成不夠好,平均畝產隻有500斤,屬低產田。另外,武鳴縣的群眾特別喜歡吃魚生,即一種生魚片。二塘村八隊的群眾也喜歡這一食品,所以不少人都自己養魚。而青菜是每一戶農民都必須種的,主要用於滿足人的食用和喂豬,很少人拿去賣。近村的田改成魚塘的約有3畝,作菜地的約有5畝。
1990年代以後,由於人口和養豬數量都有所增長,需要更多青菜,水田改作菜地的麵積進一步擴大,總共約有10畝,主要由近村的田改成。因為近村方便去摘菜,有的農民工作到天黑才回家,如果菜地太遠,采摘菜就不方便。同時,有少數人將一些田用來種玉米,但玉米占的水田麵積很少,一般全隊總共在5畝左右。因為種玉米需要排灌條件好的田,而由於田埂修得不好,大多數田受到別的田水影響,不能自由排水。而且種玉米的目的是為了自家養豬用,所需數量也不是太多,所以玉米種植麵積不大。
1999年,二塘村開始種植一種完全商品化的作物——辣椒。大約從1996年開始,八隊的人看到鄰近的下潘屯有人種辣椒,但是八隊的人不會種。1999年,八隊的一戶人從他家在陸斡鎮大浪村的親戚那裏得知了種辣椒的技術和經濟效益,就和自己同族的人一起開始在八隊種辣椒。八隊的人原來很少吃辣椒,種辣椒完全是為了出賣賺錢,所以說它是一種完全商品化的作物。八隊的人在自己種辣椒之後,才開始逐漸吃辣椒,他們的說法是,自己種的辣椒,一點都不吃怎麼行。這似乎可理解為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過渡的一種經濟意識體現。1999年八隊用於種辣椒田的有3畝。
1999年之後,種辣椒的戶數逐年增多,辣椒所占的水田麵積也逐年增多。2003年,種辣椒的戶數達到了42戶,辣椒所占水田麵積達到10多畝,有些家庭用旱地種辣椒,總麵積約有50畝。由於辣椒經濟效益高,有宣傳說畝產值達3000元,即使降一半,也有1500元,辣椒畝產值比水稻高,八隊的群眾大多準備擴大辣椒種植麵積,相對而言,水稻的麵積將會受到進一步壓縮。
但是,水稻麵積絕不會無限遞減。盡管由於多年來糧價太低,農民已經形成一種種糧不賺錢的意識。從現在農民的價值傾向來看,至少要保證種足自己的家庭用糧。在調查中,同意“水稻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種夠家用”的占81%以上,不同意的隻有5%,還有14%的人表示說不準。在家務農的農民都表示種糧是最基本的,因為要吃。對他們而言,作為一個務農的農民,如果還要去買米吃的話,是丟臉的事情。一個特別有趣的例子,就是糯穀的種植,每戶每年都需要一些糯米做粽子和五色飯等,數量一般在80斤至120斤之間,有的家庭每年消費的糯米數量更少。但每家都自己種,而不是買來消費。每年為了種那一點點糯米,需要多種一種水稻品種,比較麻煩。而且,到集市上去買糯米,價錢也不比秈米貴多少。村民的這種行為完全是對傳統的堅守,它是傳統的以自給自足為特征的經濟的體現。同樣,傳統上以自我消費為首要目的的作物還有秈稻和青菜、玉米、花生等。農民種植這些作物的目的,最主要的目的是滿足自己家庭的消費。即使是在今天,食物消費主要靠自己種植滿足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農民的食物自給意識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和不斷強化,絕不是短期內容易消除的。
另外,種辣椒需要排灌條件好的田。而且種辣椒所需的人工比較多,種辣椒還有市場風險。因此,農民不可能把所有的稻田都種上辣椒或別的完全商品化作物。農民覺得至少要種夠確保家庭糧食消費的需要的水稻麵積。
水稻是一種特殊的半商品化作物,它一直是中國南方農民最主要的作物。稻米首先被當作生存保障,用來滿足農民自己的消費需要,其次還是國家要求的稅收(以公糧的形式)和強製性收購(購糧)的產品,再次才是一種商品。新中國糧食商品化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中國的經濟市場化同步的過程。從農民行為看水稻的商品化曆程,更可以反映出農民的經濟意識從自給自足向市場導向轉變的過程特點。如果不將強製性征購的購糧和“餘糧”算作商品糧的話,毫無疑問,傳統農民,甚至1980年代初的農民的糧食生產都很少商品化。農民真正出賣商品糧是在1980年代中後期確實有了多餘的糧食之後。但在水田麵積有限的地方,農民種水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為了出賣。筆者的問卷調查顯示,認為種水稻以自家用為主要目的的占56%,認為自家用和出賣兩個目的同樣重要的占44%,沒有人表示種水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出賣。在實際的稻穀用途中,出賣的數量比自家用的數量多的占7%,自家用得較多的占65%,自家用的數量與賣的數量差不多的占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