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舌頭也高潮(1 / 2)

剛滿八歲的艾人民比同齡人明顯的高了一頭,看起來瘦瘦弱弱的,可脫了衣服一點脂肪也沒有,配上長年鬥爭留下來的傷疤,整個一少年史泰龍。

興致勃勃的背上他娘連夜給縫製的帆布書包,也沒用大人送,艾人民招呼了幾個同去的夥伴,迎著剛出生的朝陽,一路歡笑的趕往八裏地外的明窯鎮中心小學。

一九八八年,國務院新劃入沿海開放區140個市、縣,包括杭州、南京、沈陽3個省會城市,東北農村在經濟、教育等方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大窪’的孩子以前都是在村頭的破廟裏,由陳先生教習一些古文,例如‘三字經’、‘百家姓’什麼的。至到幾年以前才可以轉到前落成的明窯鎮中心小學上學。

八裏地雖然不算遠,但卻要翻過一座小山,甚至要趟過一條小河。村裏通往外麵的路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修好。明窯鎮這幫孩子都來都來過許多次,路倒也不陌生。連跑帶鬧的不到一個小時,便也到了。

附近一些富裕的村子雖然也有小學,但怎麼也及不上明窯鎮中心小學來得氣派,兩座三層高的紅磚樓也不是隨處就可以見到的。兩座樓房的前麵,還有一長排的平房,那是給低年級的學生用的。

等艾人民他們走進學校大門的時候,操場上已經站滿了剛入學的新生,足有四五百人,遠了一瞧穿什麼樣衣服的都有,鬧鬧哄哄,有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的,有全家出動陪著的,甚至還有拖著長鼻涕條,被老子夾在胳膊下麵硬綁來的。嘻笑聲、叫喊聲、哭鬧聲,混成一片,比趕大集還要熱鬧。

艾人民帶著同來的顧春雷、陳曉風到處亂竄,本想鑽進氣派的小樓裏去看一看,可剛到門口就被揪了回來。過了沒多長時間,就聽見學校的大喇叭裏有老師開始點姓分配班集。人也是多了點,就在快要睡著的時候,才念到艾人民他們幾個,幸運的是,同來的三個人都分到了一年二班。

隨著蛆蟲一樣蠕動的人群,兄弟幾個好不容易找了掛著一年二班牌子的教室。東牆算起第二間,艾人民心裏默默的記著地方。

拖著兩個夥伴,三人很快在後麵找到了空位置,心裏的興奮勁就別提了。又過了好一會,走來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通過介紹大家才知道這位就是以後一年二班的班主任----邱老師。

邱老師又和陪學生們過來的家長說了好一會話,才算把大人們趕了出去,屋子裏就剩下五十幾個小屁孩。邱老師開始點名,讓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

說起名字來,不得不承認這裏的百姓是極賦想象力的。一個班才五十來個人,可名字卻千奇百怪,什麼“有德”、“有財”那算是有文化的家長給起的。比較有個性的,什麼“牛一生”,“楊滇風”,“古誌”,“曾生”,“姚健盼”,“馮石銅”。最讓艾人民暈倒的,是前麵一個弱弱的女生,居然和他一個姓,不過人家叫“艾石潔”。

分座的結果也讓艾人民挺鬧心,誰讓他長的又高又壯,隻能座在最後一排,還是自己一個座位。那時候學校的課桌都是雙人用的,看起來就像“希瑞”裏的大眼怪一樣。邱老師自從點了艾人民的名後,眼光就一直沒離開過他,心裏一直在琢磨:“這一群小雞崽子裏,咋還鑽進一隻大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