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玉屏和雇工的辛勤勞作下,曾家所有的山林、田產年年大獲豐收。直到曾玉屏步入老年之後,由於身體緣故,他不得不放下地裏的活,但仍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晚年,他將自己一生的治家心得總結為八條:祭祖、善待親鄰、早起床、勤掃庭院、讀書、種菜、養魚、養豬,告誡曾家子孫要恪守這些信條,並代代相傳。
曾玉屏既是擁有百畝土地的地主,又是自耕自樂的農民。他用勤勞的雙手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為曾家子孫留下了精神財富,更為曾家子孫的半耕半讀創造了有利條件。正因為有曾玉屏創造的這一切,曾家子孫才有了讀書的資本。
由於曾玉屏的勤勞,使他得到了鄉裏人的重視和尊敬。曾玉屏剛開始在山丘上開地時,許多人都嘲笑他,認為他隻是一時興起。可正是由於這種嘲諷,讓曾玉屏一鼓作氣,曆經磨難,終於把像鱗甲一樣的小山丘改造成相連成片的田地,這時,鄉裏人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連連稱讚。沒過多久,他就成了地方上受人尊敬的大人物。
曾玉屏無論在整個家族裏還是鄉鄰裏,都有非常高的社會地位。這是因為:
第一,他是將曾氏族人組成宗族的倡導者,並以築宗、置祠、祀產之舉成了曾氏宗族組織的領袖。
第二,曾玉屏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每次鬧饑荒,他都恤孤濟貧。遇見道路橋梁毀壞不治者,他都出資修橋補路,備受鄉鄰的尊敬。他常告誡子孫:“若是一定要等到富貴了再去想這些事情,則天下終無可成之事。”
第三,曾玉屏是一個富人仁者。由於他本人未能考取功名,在他年老時常“引為深恥”,自知這一切不能改變,便讓子孫拜名師,多讀書。此外,他和讀書人交往密切,還喜歡把一些文人誌士邀請到家中做客,聽他們講學。他對“老成端士”和所有讀書人都以禮相待。
第四,曾玉屏非常注重鄰裏、親戚關係。隻要是他力所能及的事,他都會幫忙出錢、出力幫助。
因此,這時的曾玉屏已成為湖南湘鄉白楊坪的精英,曾家的社會地位也是從這時開始提高的。
在曾國藩初入仕途時,曾玉屏就曾對曾國藩的父親曾麟書說:“吾家以農為業,雖富貴毋失其業。彼為翰林,事業方長。吾家中食用,無使關問,以累其心。”即使在曾玉屏住京期間,他也不忘自己種菜,自己拾糞,終生勤儉,子孫無不敬仰。曾玉屏還總結自己年輕時的經曆,告訴少年曾國藩要“人以懦弱無剛為恥,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當年曾國藩離家準備進京做官時,他來到祖父曾玉屏的麵前,和祖父告別,等待祖父大人的臨別教誨。曾玉屏說了一句話,正是這句話影響了曾國藩的一生。曾玉屏說:“爾的官是做不盡的,爾的才是好的,但不可傲,滿招損,謙受益,爾若不傲,更好全了。”
當然,曾玉屏此類讓後人受益的話還有很多,這些話都成為曾國藩的座右銘,讓他受用一生。
曾玉屏的言傳身教,讓曾國藩感受頗深。他說:“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訓,唯星岡公之教尤應謹守牢記。”又言:“餘常細觀星岡公儀表絕人,全在一重字。餘行路容止亦頗重厚,蓋取法於星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