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從19世紀中葉開始在中國出現的,之後越來越頻繁,以致成了讓清政府為之頭疼的問題。同治九年發生的“天津教案”震驚中外。之所以發生“教案”,具體原因也說不清楚,但它是隨著鴉片戰爭而進入我國的。當鴉片戰爭結束之後,西方侵略者就在中國開設教會、醫院、教堂、教會學校等,而且隨著這些西方組織大規模的建立,中西思想文化和中西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增加。隨後,中國人就開始了反侵略鬥爭,同時在反侵略鬥爭的影響下,反“洋教”運動也不斷興起。教案戰爭不斷發生,如江蘇的“青浦教案”、江西的“南昌教案”、貴州的“貴陽教案”等等,但這一次發生的天津教案卻比以前更嚴重,以致清政府不得不派直隸總督曾國藩出麵解決此案。
天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成為了通商口岸,各國都在天津開設教堂、教會、育嬰堂等。而天津人民對西方侵略者的這一做法恨之入骨。
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三十多名幼兒突然全部死亡,在運輸這些兒童屍體時被當地市民發現。這讓大家感到非常奇怪,認為其中一定有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五月二十一日,群眾當場抓住了一名叫武蘭珍的拐騙犯。在群眾的強烈質問下,他承認是他哄騙了兒童,然後迷倒之後拐賣。他說迷藥是天主教民王三賣給他的。
這一下,群眾自然聯想到了天主教育嬰堂的那些死亡的兒童,於是,一傳十,十傳百,消息在天津城傳得人盡皆知了。聽說的人們氣得咬牙切齒,大家一起把武蘭珍押到了天津知府衙門。當時的知府是張光藻,他知道和“洋教”鬥爭沒有好下場,本不想管此事,但當時的群眾氣勢洶洶,他不得不訊問武蘭珍及證人。證人說他親眼所見法國育嬰堂拋棄了三十多名幼兒屍體,皆無內髒、眼珠。而武蘭珍也交代是教民王三給他迷藥讓他拐出幼童送到育嬰堂的,而且每拐一個幼兒王三都給他五元洋銀。張光藻受壓於群眾的呼聲,隻好帶犯人找洋人對證。
張光藻一行人來到法國育嬰堂讓他們交出王三,可是卻被拒絕。次日,張光藻又帶著證人押著犯人來到育嬰堂,讓犯人指證王三。而結果是育嬰堂沒有王三其人,張光藻隻好給法國人賠禮道歉。
待張光藻等人訕訕離去之後,圍觀的群眾知道是法國人藏了王三,於是他們一氣之下便向教堂裏亂扔石頭及垃圾。法國領事館豐大業知道後怒氣衝天,他派人找到負責三口通商的官員崇厚,讓他派兵前去鎮壓鬧事的群眾。而崇厚沒有得到上級命令不敢隨便派兵,這時蠻橫的豐大業掏槍便射向崇厚,幸好未中。
豐大業的不知天高地厚徹底激怒了在場的群眾,他們蜂擁而上,打死了豐大業及多名法國傳教士,同時為了解氣,他們又放火燒了教堂。緊接著,這些群眾又怒氣衝衝地來到英國教堂和美國教堂,共打死外國人二十名。而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天津教案。
此事發生之後,英、法、美等七個國家向清政府提出抗議,要求給各國一個滿意的答複,還調集各國的軍艦,以此來威脅清政府。不僅如此,法國駐京公使揚言要對中國發動一場戰爭。崇厚見事已鬧大,為了逃脫責任,他向清政府上報,說是地方群眾無知,地方官無能。而清政府害怕各國會聯合起來攻打清政府,聲稱一定要嚴懲凶手,給各國一個滿意的答複。
為了平息此事,清政府派曾國藩前去天津處理此事。曾國藩自知此事影響極大,不好處理。他知道洋人是借機勒索,如果滿足他們的胃口,那國人就會鬧事;如果不滿足他們的胃口,洋人就會滋事,中外之間的關係就會分裂,到那時,結果會怎麼,曾國藩不敢想下去。一年之前的“揚州教案”已讓他大傷腦筋了,現在又來了個“天津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