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7年。東漢陳留郡圉縣城。
春末夏初的一個明媚日子。陽光透過紙糊的窗欞,懶洋洋地照進這所蔡家大宅。清晨,窗外的鳥兒嘰嘰喳喳叫個不停。這個季節不冷不熱,最是宜人。
“快看,那裏有一隻喜鵲!”丫鬟翠翠指著院子裏的一棵老槐樹,高興地對另一個丫鬟小蓮說。
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中國文壇第一才女蔡琰,字文姬的,就要在今天出世了。
蔡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蔡文姬的爺爺蔡棱,原先當過圉縣縣令,就是如今的縣長。蔡棱的弟弟蔡質,即蔡文姬的叔爺爺,曾官至都城衛尉,相當於如今的北京軍區司令員。
蔡琰的父親蔡邕,號伯喈,更因精通經史、天文,音樂,書法等等,在都城洛陽名重一時,被視為當時文壇領袖。後世尊稱他為文學家、音樂家、書法家,天文學家。按照現如今的說法,就是個文科和理科統統精通的全才,做中科院院長兼任社科院院長綽綽有餘。而且,他還擔任著都城太學裏的教師,相當於現今北大清華的著名教授。所以他不僅名滿天下,還桃李滿天下。
蔡邕親筆書寫的書法作品被刻成著名的“禧平石經”石碑,矗立於當時的太學,即全國最高學府門前。他是漢代著名書法家之一,比後來的王羲之們早了一百多年。
那時的書法,不但是一門重要的學問,還是一門實用技法。因他的書法被譽為當時全國第一,因此各地前來臨摹抄寫之人眾多,每天都有上千輛馬車停在太學門前,把街道路口堵得水泄不通,如同當今大城市交通擁堵一樣。
由此可見,蔡邕在當時多麼大名鼎鼎,蔡家是多麼優秀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啊。
蔡家將要添丁進口的消息,如同長了翅膀的鳥兒,在這個縣城以及方圓數十裏,早已是街談巷議人人皆知的大事。
請來的自然是當地最好的產婆,她和蔡家的丫鬟們不時地在臥室內出出進進,人人臉色焦急步伐匆匆。
專程從都城洛陽趕回家的蔡邕,已經焦急地等候在堂屋多時了。家中女性親朋也多有守候者。
學富五車才高八鬥的蔡邕,雖滿腹學問一身技藝,門下學生濟濟一堂,可無奈家族人丁不旺。他與夫人趙五娘結婚20餘載,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夫妻感情甚佳,但膝下一直沒有子嗣。為此,五娘到處求醫問藥,求神拜佛,甚至吃齋行善。可肚子還是沒有一點動靜。
之前,五娘曾多次愧疚地對蔡邕說:“夫君呀,妾身不能為夫誕下一男半女,延誤了夫君的後人繼承。不如夫君另娶,以繼後嗣。妾身絕無怨言。”
那個年代,有錢人家娶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呀。
可是,這位才華橫溢的蔡邕,卻對孔聖人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聖言不當回事。他對妻子一往情深,十分通情達理。他說:“夫人不必為此多慮。有兒有女固然更好,無兒女也沒有什麼。我們雖然無後,但我夫妻二人性格如此合得來,恩恩愛愛多麼幸福。這是老天爺造化,是神明所給予的。我已經很滿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