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中原的蔡琰——蔡文姬,此時已經是大名鼎鼎的文壇大家。都城裏大凡文人墨客們相聚,都少不了邀請文姬。在曹氏父子的一致推崇下,文姬的名聲越來越大,,登門求教,登門求字求畫者絡繹不絕。
此時的蔡琰,對於這些文人墨客過多的相邀,以及上門求教的過多,感到有些不適應。她喜歡清淨,喜歡在清新寧靜的環境裏讀書寫作。累了的時候,就彈琴繪畫,算作休息。
有一次,曹操又到蔡琰府上來訪。蔡琰對他說了自己的想法。
“曹公,我本性喜歡安靜,而且需要時間讀書寫字。我不想參加過多的文人聚會,以及其他活動。煩請曹公告知各位文人,以後不要打擾我的生活。好嗎?”
“哦。文姬看來是與常人不一樣哦,不愧是蔡公的女兒,有個性。”曹公依舊是笑臉盈盈。
“我想繼承父親的遺誌,書寫曆史。把我們漢朝這一段戰亂的曆史記錄下來,包括南匈奴的曆史,留給後人翻閱。還有曹公你統一北方,倡導屯田的功績,我都要寫進曆史,昭顯後人。曹公,你以為如何?”
曹公照例捋了捋自己的胡須,笑眯眯地看著蔡琰道:“文姬,你的性格,有很多方麵像你父親,真像。”
“我父親是如何?”蔡琰問。
“你父親很聰明,很固執。上通天文地理,下通曆史文學,琴棋書畫,沒有他不知曉的。我就是佩服他的多才多藝,才跟他交往的。我是你父親的學生,對他頂禮膜拜。”
“父親,我一想起父親,這心裏就感到一陣疼痛。”蔡琰神情悲憤地說。
“哎,斯人已去,無奈何也。”曹公也仰天長歎。
須臾,曹公轉身文蔡琰:“家父的遺骨還在長安吧?”
“嗯。還在長安。家母的墳塋在家鄉。我真想讓他們葬在一處,使他們夫妻在陰間團圓。另外,我每年去祭祀也方便些。”
“好。你有這個願望,告訴我就行了。我曹某也有責任和義務,把我的忘年好友蔡公的墳塋移到家鄉來。我馬上就吩咐人去辦。”
“多謝曹公。”蔡琰起身給曹公行了一個大禮。
“文姬快快請起。”曹公急忙來扶蔡琰。
自此,蔡琰每日裏閉門謝客,在家讀書寫字,接上父親沒有寫完的東漢曆史,一點一點續寫下去。
曹公也很快實現了承諾,把蔡邕的遺骨從長安運回了家鄉。
蔡琰見到父親的遺體,免不了痛哭失聲。哭罷,她就差人把父親和母親合葬在家鄉。旁邊立了一塊碑“先父蔡邕之墓”幾個大字。母親的墓比父親稍小些,彼此緊緊相依。
曹公又派人來大修墓地。經過一段時間改造,蔡琰父母的墓地修葺一新。
曹公攜一幹隨從,參加了蔡邕夫妻的墓地落成典禮。
看到整修一新的墳塋,想到父親在冤獄中客死他鄉,蔡琰的傷心不打一處來。父親對她的關心和愛護,父親的慈愛和教育,那一些點點滴滴的往事,如潮水般湧上蔡琰心頭。
她伏在父母的墓前,痛哭流涕悲憤異常。
曹公在一旁默默地看著蔡琰跪地痛哭之後,他也在一旁跪了下來,雙手合十,在心裏為自己崇拜的蔡公默默祈禱,祝他在天堂裏與夫人幸福和美。
父親和母親合葬,了卻了蔡琰的一樁心事。之後,她就緊閉房門,天天在裏麵寫作著述。孤單時,就彈琴繪畫。藉以打發寂寞時光。
曹公來看過蔡琰幾次,看到她孤身一人,寂寞荒涼,心裏生出了一個念頭。
幾個月之後,蔡琰正在家中寫作,忽聞有人敲門造訪。
開門一看,是一位身著軍裝的英武軍人,圓臉大耳,濃眉,黑紅臉膛。
蔡琰一時愣住了:“這位大哥,請問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