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f孩子應該怎樣管?說到這一話題,每個家長都會有些心得體會,總結起來,大致不外乎兩種觀點。
第一種家長持“嚴管”的態度,信奉中國傳統的教子箴言,譬如“養不教,父之過”,“黃荊棍下出孝子”,等等。在這一部分家長看來,“如果沒有了父母的權威,還何談管教?”當然,對孩子的嚴格教育是必需的,可是怎樣“嚴格”,卻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北京大興滅門案”中,那位親手殺了自己六位親人的李某交代,作案起因就是父母從小對他管教過於嚴厲,非打即罵,他從小就覺得活著沒有意思,年少離家出走時就有殺人的想法。李某的話,讓人心痛和深思:我們還能、還敢管教自己的孩子嗎?
當然要管,那麼就一定要像另一部分家長所說的那樣,“順其自然”嗎?
首都師範大學李文道博士曾經指出:“湖北省針對少年犯的一項調查表明,44%的少年犯來自溺愛型家庭。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溺愛與犯罪的關聯性最高。”
還有另一種情況,嚴苛的管教和放縱有時會在一個家庭和未成年人身上交替出現,特別是未成年人進入青春期之後,父母往往會由於對子女表現的失望,從放縱進入過嚴的管束,或由於再也無力管教而放手不管,那就會出現雙重悲劇。
中國目前大部分都是“六一”兒童——在6個長輩的寵愛中長大的孩子,對其如何教育在曆史中鮮有經驗可循。我們有時不是不願管教孩子,而是不知如何管教孩子,這實在是一個革命性的過程。國家的未來在下一代,如何管孩子——這是中國家長麵臨的一個大問題,意義非同尋常。
基於此,我們以全新的理念撰寫了本書,我們的主張是:對孩子應該嚴格,但是要讓孩子覺得親近,讓他們在“潤物細無聲”的氣氛中感受童年的快樂;應該讓孩子遵守規則,學會學習,但是更重要的是使孩子打破常規,爆發出無限的創造力……
“管”是一種觀念,“管”是一種態度,可以“管”出智慧,可以“管”出才能,可以“管”出品質,可以“管”出一個天才的孩子……隻要你真的用了心,一切都會“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