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為休動之人:
“休動磊落,誌幕超群,可以進銳,難與持後。”
此種人性格開朗外向,作風光明磊落,誌向遠大,卓立不群,富於開創精神,凡事都想爭前頭,不甘落在人後,往往從中產生出莫大的勇氣和靈感,不輕言失敗,成功欲望強烈,永遠希望自己走在成功的前列,缺點是好大喜功,急於求成,輕率冒進,如果在勇敢磊落的基礎上能深思熟慮、冷靜應對,則能做出重大成就。又因為妒忌心強,如果不注意自身修養,會為嫉妒而犯錯誤。如果將忌妒心深藏不露,得不到渲泄,可能偏失到畸形的程度。
六為樸露之人:
“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可與立信,難與消息。”
此種人胸懷坦蕩,性情質樸敦厚,沒有心機,不善機巧。直可結交,信任他,但是如果遇到什麼機密之事,卻不宜告訴他。因為這種人的性格是心中藏不住東西,如果隨便告訴他,反而可能壞大事。
內向型性格(拘者)六種:
一是柔順之人:
“美在寬恕,失在少決,故可與循常,難與權疑。”
此種人性情溫和,慈忍善良,親切和藹,不擺架子,處事平和穩重,能夠照顧到各個方麵,待人仁厚忠恕,有寬容之德。然如柔順太過,則會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缺乏主見,猶豫觀望,不能果決,也不能斷大事,常因優柔寡斷而痛失良機。因與人為善又可能喪原則,包容袒護不該縱容的人,許多情況下連正確的意見也不能堅持,對上司有隨意順從的可能。如能果決剛斷一些,正確的能極力堅持或爭取,大事上把握住方向和原則,以仁為主又不失策略機變,則能團結天下人共成大事。這就是曾國藩說到的“謙卑含容是貴相”。否則,隻是幕僚參謀的人選。
二是拘謹之人:
“善在恭謹,失在多疑,故可與保全,難與立節。”
此種人辦事精細,小心謹慎,很謙虛,但疑心重顧慮多,往往多謀少成,不敢承擔責任,心胸不夠寬廣。他們善於駕輕就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很圓滿地完成任務。一旦局麵混亂複雜,就可能頭昏腦漲而作不出果斷、正確的抉擇,難以在競爭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他們生活比較有規律,習慣於井井有條而不願隨便打破安靜平衡的節奏。適合於做辦公室和後勤等按部就班、突變性少的工作。剛果俠氣不足。
三是辯博之人:
“論辯理繹,能在釋難,故可與創新,難與規矩。”
此種人勤於獨立思考,所知甚博,腦子轉得快,主意多,是出謀劃策的好手。但因博而不精,專一性不夠,很難在某一方麵做出驚人的成就。
不願循前人的路子,因此多有標新立異的見解。口辯才能往往也很好,加上懂得多,談論時往往旁征博引,讓一般人大開眼界,如能再深鑽一層,有望成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為人一般比較豁達,因此也能得到上下尊敬。
四為狷介之人:
“清介廉潔,激濁揚清,故可與守節,難以變通。”
此種人清廉端正,潔身自愛,從本性上講不願貪小民之財,富於同情心和正義感,因看不慣各種腐敗而不願為官,甘願去過心清神靜的神仙日子。由於其原則性極強,善惡界線分明,因而有可能導致拘謹保守,又因耿直而在藝文、學術上會有驚人的成就,在那個相對廣闊的思維天地中可能盡情自由地實現理想和抱負。
五是沉靜之人:
“精在玄微,失在遲緩,故拘於深慮,難捷速。”
此種人性格文靜,辦事不聲不呼,作風細致入微,認真執著,有鍥而不舍的鑽研精神,因此往往易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和能手。缺點是過於沉靜而顯得行動不夠敏捷,凡事三思而後行,抓不住生活中擦肩而過的機會。興趣不夠廣泛(年輕時也可能廣泛,但隨著性格的定型漸漸疏遠),除興趣所在之外,不大關心周遭的事物。盡管平常不大愛講話,但看問題深遠,隻因不願講出來,有可能被別人忽略。其實仔細聽聽他們的意見是有啟發的。
六為韜譎之人:
“多智韜情,權在謀略,失在依違,可為佐助,則不可專權。”此種人機智多謀又深藏不露,心中城府深如丘壑,善於權變,反應也快。如果立場不堅定,易成為大奸之人,往往見風使舵,察顏觀色從而確定自己的行動路線,詭智多變。如果忠正有餘,勇氣敢往,則會成為張良一類的奇才。因智多變因而可能節氣不夠,不宜選派這種人掌管財務、後勤供應等事。
關於曾國藩相法之神奇與否,姑且置之不論,他關於人才的論述,顯然是很有啟示意義的。
可見,曾國藩由於閱人無數,總結了相人、識人的規律,並依才而用,使人的能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精銳點評:治人是大勝的一種手段
人世間總有強弱之分,例如你總想控製住自己的對手,讓他圍繞你的指揮棒轉,可惜卻總不能如願,反而會感覺到被對手控製,這樣就會阻礙你成功的步伐,毫無疑問,成大事者總有一相原則,就是一定要善於治人。為什麼?因為你不治人,就凸現不出自己的地位和能力。曾國藩治人的原則是:不治人,難以成大事。這說明:治人是成大事的一種手段。細究起來,曾國藩治人並不是到處強揚自己的能耐,而是先踏踏實實做好自己份內的事,悄悄地磨煉自己的能耐,讓對手覺得技不如人。
人生是方是圓?恐怕很難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但有多少人都是因為過於幼稚,把人的關係簡單化,結果吃了一次一次虧。其實,人與人的關係異常複雜,陰陽交錯,最可怕是受治於人,從而寸步難行。曾國藩屢次告誡世人:對於一個想成就大事的人來說,切忌受治於人,應該在被動時,尋找爭取主動的機遇。盡管成功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成功者都能及時擺脫受治於人的被動局麵,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運。做不到這一點,你別談什麼成功之道。
有些人總想玩掩耳盜鈴的小技巧,誤以為一、兩個小花招,就能騙過許多人。殊不知,治人不能靠小技巧、小花招,耍手段、心、腦並用。這就是說,治人有三法:用手治,可以治人身;用心治,可以治人魂;用腦治,可以治人力。
治人必須有一整套的思路,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這就是說,治人要能抓住要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