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我們往往心生抱怨,幹勁大減,大好時光在滿腹牢騷中度過。但是,仔細想一想,喋喋不休不僅改變不了現實,反而還會浪費大好時光。所以,我們不妨埋頭苦幹,為自己點一盞燈。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隻懂得抱怨和詛咒,那麼最終失敗的將會是你自己。當你感知到身邊黑暗的力量的時候,你還不如點亮一盞燈,照亮自己,也學著照亮別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的豐富多彩,但是不管是什麼樣的人生,都離不開光明的照射,可想而知,如果一個人總是看到黑暗,而無法感知到光明,那麼這個人怎麼會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光明呢?所以說要感知外界的黑暗,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光明。不要總是偏激地認識外界,要學會正確地處理自己的內心,讓自己擁有更多的成功。
清朝時期,有一位名叫彭端淑的文學家。他曾寫過一篇《為學一首示子侄》,勸誡子侄輩不要隻說不做,荒廢學業。文中講,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一貧一富。某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去南海,你覺得這個想法怎麼樣?”富和尚很不屑地回答說:“南海路途遙遠,你怎麼去啊?”窮和尚回答:“其實很簡單,隻要有一個喝水的瓶子和吃飯的飯缽就夠了。”富和尚搖頭說:“我看你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吧,這些年來我一直想租條船順長江而下,現在也還沒有實施計劃。你還是不要瞎折騰了。”窮和尚聽後,並沒有說什麼。他雖然身無分文,但他不怕路途艱辛,幾年後從南海返回寺廟。他將此事和富和尚說了,富和尚感到十分慚愧。
從蜀之邊境去南海路程長達幾千裏,但窮和尚卻靠著吃飯喝水的家夥打了個來回,而富和尚卻隻知道因害怕道路艱險,隻是不斷抱怨,從不付諸行動,結果隻能是望“南海”興歎。
從條件上來說,富有的和尚去南海要比窮和尚容易得多,但是前者害怕困難,幾年下來也隻是說說而已,並沒有付諸實踐;而後者不懼困難,腳踏實地地去實踐了自己的想法。
據一位職業谘詢師調查發現,失業者普遍存在抱怨情緒:不是上司不會用人,就是工作環境太差,要不然就是同事太斤斤計較,卻從未改進自己的能力和行為。如果你總是在抱怨你周圍的環境,那麼最終你又如何來實現自己的成功呢?
無論在哪個公司或部門工作,都可能有苛刻的老板或難以相處的同事,若一味地抱怨,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隻能融入環境,適應公司的文化氛圍,從而讓個人的才能和情緒達到最好的狀態。隻有這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公司的一分子,有利於工作的開展。
我們在做工作時,總是說這個不行,那個不好,這樣會讓人逐步失去責任感和行動力,隻找客觀原因,而不去設法解決問題、改變現狀,人生的路隻會越走越窄。所以說不要隻是看到外界的不好,或者總是在找客觀原因,這樣對你的成功是沒有幫助的,要記住自己的成功往往是因為看到了別人的優點和優勢,讓自己的內心變得更加的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