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經濟會消滅會計職業嗎(1 / 2)

麵對知識經濟浪潮,有些年齡稍大的會計人員,日益擔心自己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甚至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實際上,這種恐懼感並不是沒有來頭的,理論界早就有人提出猜想,會計職業將在21世紀消亡!

有這麼嚴重嗎?對於這未來的事情,我們還是不爭論為好。但是,會計人員麵對知識經濟需要更加發奮努力,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需要,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從傳統的手工記賬到現在的電腦記賬,以及在我國剛剛興起的網絡會計,都是知識經濟在會計領域發展的一個縮影。

在知識經濟社會,會計所發生的變化歸納起來大致在以下幾個方麵:

會計工作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性的特征。

看看我們的周圍,不難發現,“生意難做”已是普遍的共識。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傳統的、標準化的、大規模的企業生產,由於其中的知識含量較低,因而不能再像過去那樣獲得高額利潤。即使是通過市場保護、降價、資產重組等動作,也無法挽回昔日的輝煌。這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呼之欲出的前提條件。

就好像是滿臉皺紋的老太太,再化妝也無法回到18歲的青春歲月了。老年斑的出現,預示著這位老太太已經步入老年期了。

企業是需要賺錢的,但是怎樣賺錢,則不能沿用以前的老方法。在國外,一些大型的跨國企業也同樣碰到這些問題。他們結合知識經濟時代的特征,已經開始向特定的顧客提供特殊服務方向轉變。兩個“特”字,使得他們又重新回到了獲取高額利潤的“滋潤”年代。

在這種條件下,企業的概念已經發生了變化。他們認為,什麼叫企業?說穿了,企業是“一種能夠最終滿足顧客需要而設計的‘一係列作業’的集合體,一個彼此相連、內外結合的‘作業鏈’”。

企業為了追求獲取高額利潤,就需要在這一個個作業鏈(Activity Chain)上,掛滿能夠最終轉移給顧客的價值鏈(Value Chain)。而在這一個個價值鏈上,又需要掛滿知識含量高的高科技手段。這樣,通過經營管理中推出的“適時生產”和“全麵質量管理”,企業才有可能實現既定的目標。

為了配合上述目標的實現,企業會計也推出了作業成本計算(Activity-Based Costing,ABC)製度。與傳統的成本會計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以“產品”為中心,而是以“作業”為中心,目的在於努力提高作業價值。會計從傳統意義上的信息管理係統,越來越多地被賦予了管理控製的職能,會計尤其是內部控製會計,必須適應這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