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摘果子的人必須先爬上樹,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吃一吃。實踐才是最好的導師,你要獲得人生的果實,就要親身去實踐。
可能你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崇拜成功者,可是長大了你會發現,他們之中的很多人,其實就是自己身邊的普通人。你可能對他們很了解,如果拋開媒體的渲染,你甚至不知道該崇拜他們什麼。可是,畢竟他們不平凡了,畢竟與你的社會地位不同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比你聰明?比你條件好?其實客觀思考後你會發現,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懈地行動了。
由於家庭貧困,她小學沒念完就回家務農了。後來結婚生子,夫妻雙雙外出謀生。
為了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們一家三口又來到北京。丈走開出租車,她擺攤修鞋。誰知天有不測風雲,丈夫突然因為車禍去世。她隻好收拾東西準備帶兒子回老家。這時,善良的房東摸著孩子的頭,低聲地歎息道:“可惜呀,這麼聰明的孩子,要是能留在北京讀書,前途不可限量。”她聽了這話一陣心酸,最後為了孩子的前途,咬牙留了下來。
聽說天安門和故宮一帶人員流量大,修鞋的生意比較好,她便輾轉到那裏。一天,一位在故宮做講解員的女子到她的鞋攤修鞋。閑聊中那人告訴她,做講解員這一行沒有學曆限製,隻要對故宮熟悉,並且掌握一門小語種就可以。女子無意中的一句話,讓她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當年12月,海澱區北京應用技術大學開設了一個葡萄牙語培訓班,雖說隻有1800元的學費,但對她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最後她一狠心、一咬牙報了名。然而,由於基礎太差,她完全跟不上課程。為了強化記憶,她又一咬牙,花80元買了一個MP3,上課時錄下老師講解的內容,白天修鞋的空閑就反複聽,反複琢磨。她還專門製作了一個小牌子,用葡萄牙語寫著:免費修鞋和問路。通過這種方法製造與外國人交流的機會。
一個在外企做高管的巴西青年被她的執著精神感動了,有空就過來指導她。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她終於通過應聘成為一名講解員,有7天的試用期。但第一天上班她就遭遇了極大的尷尬,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真正用葡萄牙語講起來,常常卡殼。她的表現顯然是不合格的,聘用方隻好將她勸退。痛定思痛,她找來《故宮導引》等資料,請那位巴西青年幫忙給翻譯成葡萄牙語。打這以後,她每天一睜開眼睛就開始背,做早餐時背,擺攤時背,坐車時背,吃飯時背,……半年以後,她順利通過了一家旅行社的故宮博物院講解員的資格考試。
現在,她已經在北京按揭購買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兩居室,兒子也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巴西利亞大學計算機專業。
2010年10月1日,葡萄牙政黨的重要領袖德·布拉幹薩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訪問期間欲參觀故宮。經過嚴格考核後,她成了德·布拉幹薩的講解員。
她叫朱桂扼。談起自己的成功轉身,她說:“人生永遠沒有不可逾越的絕境,擁有的隻是無數種希望。不要去刻意尋找什麼機遇,因為行動就是最好的機遇。”
我們人生的事業,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隻有行動,才能決定價值。
曾有多少次,我們也被那些名人的事跡、那些激動人心的話語刺激得熱血沸騰,隻覺得渾身充滿力量,恨不得現在就去大幹一場。但可惜的是,它如大海的波浪,來得快去得也快。思想上的震顫,情感上的激動都隻是短暫的,真正重要的還是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