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一個幾經起落、放射異彩的國家突然抽身於曆史舞台之上,全無蹤影。這個不同於中原諸侯的北方少數民族的國度,後人也隻能在典籍裏見到關於它的隻言片語。值得慶幸的是,兩千多年後,考古專家們可以用豐富的遺存,開始補寫那個神秘王國的文明曆程……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縣農民平整農田時刨出戰國時期的大瓦,從而引出村民劉西梅老人關於古石神秘文字的故事。於是,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個神秘王國與今人不期而遇了。
1974年冬,平山縣三汲鄉農民開始大規模平整農田,不斷到附近一些被懷疑是古墓的大土丘上取土,被農民刨開的封土下,到處埋著戰國時期宮殿建築用的大瓦。麵對這一情況,河北省文化局很快批準了古墓發掘計劃。
當地農民向考古隊長陳應祺講起一件往事:30多年前,村裏有個叫劉西梅的老人曾挖出一塊刻有文字的石頭。考古人員隨後在劉西梅家看到這塊石頭,雖然當時不能解讀這些戰國時代的文字,但他們意識到,2200多年前消失的一個神秘王國與今人不期而遇了。
公元前5世紀,周王朝統治日漸衰落,中國進入戰國時代。一個在北方大山深處逐步壯大起來的古老民族———鮮虞,建立起中山國。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子民向東越過太行山,定都在諸侯國勢力薄弱地帶。這個弱小的國家從一開始就受到來自強敵的不斷侵擾,終於在公元前407年被魏國所滅。逃避於大山之中的中山國桓公勵精圖治,經過20多年抗爭,再度出山複興了自己的國家。此後,中山國逐漸國富兵強,開疆拓土。然而公元前296年,國力日衰的中山國抵擋不住強敵進攻而陷落,一代強國至此滅亡。
對於這個幾經起落的國度,人們隻能從史書零星的記載裏,粗略判斷出它的發展脈絡和地理方位,但從未有任何考古發現能夠證實這些記載。
陳應祺把石頭上古老神秘的文字描摹下來,寄給了古文字專家李學勤。經過研究,李學勤肯定了這塊石頭屬於戰國時代的遺物,並對文字進行了翻譯。“監罟有臣公乘得守丘其舊將曼敢謁後俶賢者”,這些古文字是戰國時代叫公乘得和叫舊將曼的人留給後人的,意思是:告訴後來的君子們,我們兩個給國王看守園囿、給他捕魚,現在又給他看守陵墓。
2000多年前兩個守墓人留下的這段話,證明了這裏是戰國時代一個王家園陵的所在地。
史書載:公元前380年,中山國遷都靈壽。靈壽縣是否就是都城靈壽呢?一次大調查開始了……
人們在距古墓群不遠處發現了手工業作坊的遺址,大多是製陶器、銅器和玉器的地方。製作錢幣的模具就是在那裏發現的。
與此同時,考古發掘行動從編號為1號的古墓開始了。
1號古墓是古墓群中體形最大的一個,雖然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地上封土仍高達15米,東西底邊長92米,南北底邊長110米。封土由下到上構成****台階,第二級台階以上還殘存著建築的遺跡。
封土上的建築被稱作“饗堂”,在古代喪葬製度中屬於國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該饗堂早已坍塌,但經考察發現,這個墓頂建築共由一層饗堂、兩層回廊組成,氣派恢弘,顯示出墓中主人地位的顯赫。經鑽探發現,這個墓是“中”字型墓道,有南北墓道,中間有一個墓室,按禮製應屬於國王級陵墓。
人們還在1號墓外圍發現了6座陪葬墓、2個車馬坑和1個雜殉坑。盡管被嚴重盜掘,但仍殘留了豐富的文物。尤其二號陪葬墓,陪葬人頭部都朝向主墓,可能是主墓中人的妻妾。陪葬中出土了大量玉器,都是玉器中的珍品。而距離主墓稍遠的六號陪葬墓中出土的多是粗糙的灰陶和小玉石,表明其女主人或許是個奴婢,為何她能葬在主人身邊是個難解之謎。
最引人注目的是葬船坑的設置,這在北方古墓葬中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