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文化消失了,那麼,契丹作為一個民族,為什麼也在曆史中漸漸消失了呢?
據史書記載,遼滅亡後,至少還有兩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來。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隨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遼代南京城附近的契丹人,再加上散居各地的契丹軍民,數量決非少數。不斷出土的文物就是他們留下的腳印,說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遷到契丹的發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它民族逐漸融合為一體。進一步考古證明:在整個金代,契丹人不斷舉行起義。當蒙古族興起後,契丹人紛紛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複本民族的地位。也就是說,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勢力仍然十分強大。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自明代以來,契丹人卻銷聲匿跡了,時至今日,在中國56個民族中,卻沒有當年響當當的大契丹。
那麼,幾百萬契丹人到哪裏去了呢?史學界推測大致有三種可能:
第一,居住在契丹祖地的契丹人漸漸忘記了自己的族源,與其它民族融合在一起。
第二,西遼滅亡後,大部分漠北契丹人向西遷移到了伊朗克爾曼地區,被完全伊斯蘭化。
第三,金、蒙戰爭爆發後,部分"誓不食金粟"的契丹人投靠了蒙古,並在隨蒙古軍隊東征西討時,散落到了全國各地。
就在人們尋找契丹人蛛絲馬跡的時候,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彙處的達斡爾人,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當地傳說,幾百年前,一支契丹軍隊來到這裏修邊堡,從此便定居下來。這支軍隊的首領叫薩吉爾迪漢,就是達斡爾的祖先。
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曆史,找到了大量證據表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
但這些隻是間接的證據,是不能給出定論的。
與此同時,在雲南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在施甸縣由旺鄉的一座"本人"宗祠裏,人們發現了一塊牌匾上麵篆刻著"耶律"二字。"本人"說,這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先祖阿蘇魯,並表明他們的契丹後裔身份。
曆史上確有記載,阿蘇魯是投靠蒙古的契丹後裔,他的先祖曾參加西南平叛戰爭。但如何證明這些"本人"就是阿蘇魯的後代呢?畢竟漠北和雲南相隔萬裏,在沒有確切證據之前,學術界始終未能給這個自稱契丹後裔的族群"正名"。
專家們決定利用DNA技術揭開這千古之謎。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它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矽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終於得出了準確的結論:達斡爾族與契丹有最近的遺傳關係,為契丹人後裔;而雲南"本人"與達斡爾族有相似的父係起源,很可能是蒙古軍隊中契丹官兵的後裔。
根據這次測定結果,結合史料,曆史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契丹族的下落:元代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大陸的蒙古大帝國時,連年征戰,頻繁征兵,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征召殆盡,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較大的族群,如達斡爾族,作為民族續存保留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了,作為"分子意義上的後裔"零星分布在各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