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第三道旨意,便是免三年稅收。這道旨意,也是大大震驚了朝臣。經曆了戰亂之後,豐朝國庫空虛,尤其是還在給了安國一筆錢之後,國庫裏早就沒有什麼錢了,這個時候,不加重百姓賦稅便已經是不錯了,但是豐黎卻直接是免了三年的稅收。
百姓在經曆了戰亂之後,日子也難過了許多,要讓他們依舊交稅的確有些為難,這些大家都懂,但是還是震驚豐黎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當即,便有大臣提出反對,雖然豐黎這樣的舉動是為百姓著想,可是國庫一旦空虛,如何養兵,如何去應付一係列的事。
豐黎倒是純然不在意,直接就在早朝上發了話,三年之內,豐朝的一應開銷,都由他的私庫中撥出,而同時蘇言以皇商的身份也表示,日後將會把自己的三成收入上繳國庫,豐黎便又誇獎了蘇言一番,最後還賜了一個免死金牌給蘇家。
這對蘇家來說,的確是天大的恩寵,卻也是他們該得的,眾人也不好說什麼,畢竟蘇家一家可是都是有功之臣,何況如今又出了個東宮皇後。
不過,這三道旨意,卻全然沒有第四道旨意來得讓人震驚。
豐黎下旨,擇日要親自前往安國,向安國陸老將軍一家謝罪。旨意上直接就將先帝如何設計陷害陸老將軍一一列舉,之後豐黎便就昭告天下,豐朝皇室有愧於陸家。
誰也沒有想到豐黎會頒發這一道旨意。其實當年陸家的事,大家其實心裏也都是心知肚明,分明就是兩國交戰時,先帝設的離間計而已。
雖說戰場上用些詭計也無妨,但是陸老將軍這一代名將卻因此隕落,也不得不可惜,而且死後還背著這麼一個罪名,不是沒有人想要替陸老將軍平反,可那是豐朝皇帝幹的事,誰敢去反對?誰也沒有想到,在豐黎登基的第一天,便就發了這麼一道旨意,不止震驚了豐朝,也震驚了全天下。
後人史書上,將這四道旨意並稱為宜元四舉,而豐黎也因為這四道旨意,便就被後世評定為豐朝第一君王,是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後人提起豐黎,都不得不提一個明字,明正道,明百姓疾苦,明過失。
當然這已是後話。
選秀被擯棄的旨意下下來的時候,諸位大臣還是想要抗拒的,可是這後麵的幾道旨意下來之後,有的則是擔心這一番的人事變動之後,自己該何去何從,那些正義些的,也覺得豐黎是個明君,能夠做到如此,實在是不容易,何必再因為一些後宮的家事去為難豐黎,更何況如今豐黎也已經有了太子,有了皇嗣,倒不是什麼麻煩了。
這個早朝注定是不平靜,卻也是平靜地過去了。
因為宮中隻有蘇傾漓一人,蘇傾漓也悠哉得很,宮中宮女的管理有素沂四個丫鬟管著,蘇傾漓也不用愁心,若是真的需要蘇傾漓煩惱的大抵也就是先皇留下來的那些後妃。
按說,先帝的後妃,有子嗣有位份的便能留在宮中,而那些沒有子嗣的又不是什麼妃位的不是削發為尼,一生為先帝守寡,便是陪葬。
這兩個都不是什麼好選擇,蘇傾漓也不想這麼一些人無辜就被毀了下半生,而且不看不知道,一看,先帝的後妃也的確有些多,足足有三四百人。雖說蘇傾漓也殺過不少人,但是這樣無辜的人,蘇傾漓也下不去手。
反正都已經改朝換代了,那些腐朽的規矩也該改一改了。
蘇傾漓直接給了這些後妃自己抉擇,殉葬,出家守寡,或者便就收拾包裹回家,日後與皇家再沒有關係了,至於那些有子嗣的後妃們,如果她們想要留在宮中也可以,但若是想離開,蘇傾漓也會安排。
原本已經絕望的後妃們,聽到蘇傾漓的意思之後,頓時喜從心來,紛紛都收拾了行李準備歸家,就算是那些有皇嗣的後妃也有不少就選擇了離開。如今先帝已去,她們再留下來也就已經沒有必要了。
那些家中有女兒在宮中的,聽到宮裏傳來的消息,也欣喜了起來。畢竟是自己的血脈,反正待在宮中也沒有了前途,與其去陪葬或者是守寡,能回家那也是一件好事。
也因為這件事,眾人對蘇傾漓這位皇後多了一絲敬重,而蘇傾漓這一舉措,同樣也被記入了史冊。
蘇傾漓也是豐朝曆史上著筆最多的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