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大明星做間諜-英茵(2 / 2)

1932年,在明月社集體參演的歌舞片《芭蕉葉上詩》中,英茵躍上銀幕,初次嚐試了攝影場的生活。

1934年,在上海影戲公司出品的《健美運動》中,英茵與歌星白虹搭檔,第一次出任主演。

1935年,英茵在兩部影片《王先生的秘密》和《桃花夢》中客串了角色。在電影《小姨》中,英茵戲份較重,但影響不大。

1936年起英茵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參演了幾部名片,如《小玲子》、《新舊上海》、《十字街頭》等。

在這些影片中明星濟濟,英茵沒有多少發揮餘地,多為配角,但隨著演藝的成熟,英茵逐漸成為擔綱主角的人選。

在上海闖蕩幾年後,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炮火又打亂了她安心從藝的美夢。

在全民抗戰的氣氛下,中國的影劇界積極行動起來很快組成了13個抗日演出宣傳隊。

英茵作為抗日的積極分子,一馬當先,跋山涉水,同演出隊的同誌們一道奔赴重慶。在重慶,英茵主演了由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何非光導演的電影《保家鄉》。

1940年,英茵又回到上海,主演合眾影片公司的《賽金花》,此片一上映立即引起轟動。

1941年,英茵主演了一生中最後三部影片,分別是費穆原著、佛蘭克導演的《世界兒女》,屠光啟編劇、朱石麟導演的《返魂香》,桑弧編劇、朱石麟導演的《肉》。

如果不是如此過早地殞落,在電影圈,英茵完全有機會成長為大紅大紫的明星。她短暫的一生僅演了二十來部電影,有不少是配角,但她在話劇舞台上,創造了更多深入人心的經典角色,展露了她豐沛的演藝天分。

1937年6月,由宋之的編劇,沈西苓導演,業餘實驗劇團演出的四幕曆史劇《武則天》,在上海卡爾登戲院連演兩個月。於是在這個夏天,英茵的名字在話劇界節節升溫。

1938年青鳥劇社籌演《日出》,曾與英茵有過合作、對她有良好印象的歐陽予倩,邀請英茵來演女主角交際花陳白露。

演完《日出》,英茵,又參加了《上海屋簷下》、《民族萬歲》、《殘霧》等幾部話劇的演出,成功鋪墊了自己在話劇界的聲望。

在去重慶之前,英茵就結識了愛國青年平祖仁。在救國抗日這一點上,兩個人情投意合。

1937年底,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平祖仁也來到了重慶。在陪都患難之交的二人感情迅速升溫,他們頻頻攜手出遊,有時竟會連續數月閉門謝客,在外人眼中,完全是一對熱戀中的情侶。

1939年就要過新年時,她忽然長時間失蹤,於是大報小報以“英茵情奔”為題大肆渲染,尤其是香港和九龍的報刊,簡直是炒得火上澆油。對各種報刊的揣測性渲染和誇張,英茵一直保持著緘默。

不久後,她在上海重新露麵,平祖仁隨後也出現在上海。這讓英茵“為情私奔”的各種流言似乎得到了印證。於是重慶的大刊小報,就連香港媒體也對“私奔”大肆渲染。

但英茵卻仿佛局外人一般,對一切說法既不否認也不承認,每天還是照常演出、排練,隻是每一次都來去匆匆,行蹤詭秘。

英茵本來是熱情、坦蕩、大方的,突然間如此神秘,一時讓同事們也摸不著頭腦,於是,大家也隻把英茵的變化歸結為都是“戀愛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