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 / 3)

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學因留焉故梁湘東王雲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南陽有菊水其源旁悉芳菊水極甘馨又中有三十家不複穿井即飲此水上壽百二十三十中壽百餘七十猶以為夭漢司空王暢太傅袁隗為南陽令縣月送三十餘石飲食澡浴悉用之太尉胡廣父患風羸南陽恒汲飲此水疾遂瘳此菊短葩大食之甘美異於餘菊廣又收其實種之京師遂處處傳置之

築陽縣粉水源出房陵取其水為粉鮮潔異於餘水矣

枝江縣西至上明東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諺曰洲不滿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問鼎之誌乃増一為兩以充百數僭號旬時身屠宗滅及其傾覆洲亦消毀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龍飛江表元凶之禍此洲還沒

新陽縣惠澤中有溫泉冬月未至數裏遙望白氣浮蒸如煙上下采映壯若綺疏又有車輪雙轅形世傳昔有玉女乗車自投此泉今人時見女子姿儀光麗往來倐忽

沌陽縣至沔口水北有卻月城西一裏有馬騎城周回五裏高一丈

富陽縣城樓王仲宣登之而作賦

富陽東南七十裏有楚昭王墓登樓則見所謂昭丘

郡西泝江六十裏南岸有山名曰虎牙二山相對楚之西塞也荊門上合下開開達山南有門之形故曰荊門

江陵有潛室人時見之輒有兵冦

湘中記(羅含)

九疑在營道縣與北山相似行者疑惑故名之

衡山近望如陣雲沿湘千裏九向九背

衡山九疑皆有舜廟太守至官常遣戶曹致祀則如聞弦歌之聲

湘水至淸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其石子如樗蒲大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營水渄水觀水祁水舂水永水來水淥水連水瀏水溈水汨水資水皆注湘

曲江縣有銀山山常多素霧

屈潭之左玉笥山屈平之放棲於此山而作九歌

宿當軫翼度應機衡故曰衡山山有錦石斐然成文衡山有懸泉滴瀝嵓間聲泠泠如弦有白鶴回翔其上如舞

衡陽縣東二十裏有酃湖周二十裏深八尺湛然綠色土人取以釀酒其味醇美

益陽有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也或謂周昭王南征不複沒於此潭因以為名

都溪又西北流入營水謂之菁口

郴縣南有義帝廟百姓祭之

文斤山上有石床方高一丈四麵緑竹扶疎常隨風委拂

臨水經臨賀縣東又南至郡左合賀水

君山有地道楂渚對岸古城孫權遣程普所立

耒陽縣北有蔡倫宅宅西有一石臼雲是倫舂紙臼也

祝融峯上有青玉壇方五丈有蓋香峯行道處

武陵記(鮑堅)

武山

武山高可萬仞山半有盤瓠石窟中有一石狗形雲是盤瓠之遺像又有斑蛇四眼身大十圍山有水出謂之武溪是也在縣之西

黃聞山

昔有臨沅黃道真住黃聞山側釣魚因入桃花源陶潛有桃花源記今山下有潭名黃聞此葢聞道真所說遂為其名也

風門山

風門山有石門去地百餘丈每欲風起此門先有黒若煙隠而上斯須風起竟入

石帆山

石帆山危起若數百幅帆形

虎齒山

虎齒山形如虎齒民嚐六月祭之不然輒有虎害

武陵山

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尋水號曰桃花源故陶潛有桃花源記

漢南記(張瑩)

大人

安帝見銅人以問侍中張陵對曰昔秦始皇有大人十二身長五丈履六尺皆龎奇之服見於臨洮此天將亡秦之證而始皇誤喜以為瑞乃鑄銅人以為像上曰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傳載有其人胸上有銘

乗使者車

郭丹絶跡棄軍纒節裹傳從武關出謁更始歎曰不乗使者車不出關矣

古楚子國

荊華二山絶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地也古楚子國

石堪為硯

江州蔡子池南有石穴深二百許丈石色靑堪為書硯

漢皋解佩

列仙傳雲江妃二女遊漢皋見鄭交甫遂觧佩與之交甫受佩而厺數十步懷中無佩女亦不見

推車與弟

陰慶為鮦陽侯其弟員及丹皆為郎慶以明尚書修儒術推居第園田奴婢錢悉分與員丹慶但佩印綬而已當代稱之

南雍州記(王韶)

太和山

武當山山高巄嵕若博山香爐苕亭峻極幹霄出霧學道者常百數相繼不絶若有於此山學者心有隆替輒為獸所逐

粉水

蕭何夫人漬粉處也

酒泉

福祿城謝艾所築下有金泉味如酒有人飲此泉水見有金色從山中照水往取得金故名

辛居士家

辛居士名宣仲家貧春月鬻筍充腸酌截竹為罌用充盛置人問其故宣仲曰我惟愛竹好酒欲令二物常相並耳

諸葛故宅

隆中諸葛亮故宅有舊井一今涸無水盛弘之記雲井深五丈廣五尺堂前有三間屋地基址極高雲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為樂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滅亡後人不敢複憇焉齊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長九寸獻晉安王習鑿齒又為宅銘

樂善台

高齋之後有堂堂西有射堂五間射堂南有大池池上有台名曰樂善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