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節 中國太空第一人(1 / 2)

1965年6月21日,楊利偉出生在遼寧省綏中縣。綏中靠近渤海灣,大海養育了楊利偉,同時也塑造了他剛毅質樸、沉靜溫雅的性格。兒時,麵對藍色的大海,他有一個夢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鷗那樣,向著藍天飛去。

1983年,楊利偉考進了空軍第八飛行學院。四年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終於成了空軍一名優秀的殲擊機飛行員。他兒時的夢想成為了現實。

1996年的初夏,楊利偉接到通知,參加了航天員初選體檢。

楊利偉沒有想到,兒時飛翔藍天的夢想,會飛得那樣遙遠,甚至飛向了遙遠的太空。

楊利偉為這個夢想而激動。他說:“航天員是個非常神聖的職業,自己特別希望能加入這支隊伍。”

初檢通過了,楊利偉又被安排到北京空軍總醫院參加臨床體檢。“我當時心裏特別高興,提前三天就去了。護士還和我開玩笑說:‘你也太積極了吧!’”楊利偉回憶說,“我當時太想加入這個隊伍了!”

然而,加入這個隊伍並不容易。航天員的選拔近乎“苛刻”,醫學臨床檢查,要對人體的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檢查。航天生理功能檢查,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特檢”:在離心機上飛速旋轉,測試受試者胸背向、頭盆向的各種超重耐力;在低壓試驗艙測試受試者上升到5000米、1萬米高空時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轉座椅和秋千上檢查受試者前庭功能,並進行下體負壓等各種耐力測試。幾個月下來,886名初選入圍者已所剩無幾。

楊利偉的臨床醫學和航天生理功能的各項檢查指標都達到了優秀。1998年1月,他和其他13位空軍優秀飛行員一起,成為了中國第一代航天員。

在北京航天員訓練中心,楊利偉開始了航天員的訓練生涯。在這裏,他真正體會到在“航天員”耀眼光環的背後,是汗水和艱辛,奉獻和犧牲。

首先,他麵臨的是航天員基礎理論學習,這是實現從飛行員到航天員轉變的第一道難關。

楊利偉至今仍記得他所在飛行部隊師長為他送行時說的話,“利偉,到那兒好好幹。別的我都不擔心,你飛了十年,操作沒問題,你遇到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學習。”

“我當時對師長這句話的認識還不深,因為根據這麼多年的飛行經曆,我以為隻是訓練會比飛行員更多一些。到了航天員訓練中心之後才發現,在基礎理論上需要下很大的工夫。”楊利偉說。

要學的課程非常多,天文學、天體力學、空氣動力學、航天醫學、外語以及載人航天7大係統的有關知識等都要學,涉及30多個學科、10個門類。這比在飛行學院學習要難上幾十倍。楊利偉說:“好多知識是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掌握這些知識對我來說非常困難。”

“楊利偉的文化基礎在這批航天員中並不是最好的,但是他肯於吃苦,善於鑽研。”楊利偉的戰友這樣評價他。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考試中楊利偉得了93分,除了兩位曾經在俄羅斯培訓過的航天員外,楊利偉的成績在新入選的航天員中名列第一。

楊利偉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為攻克英語關,他經常從航天員公寓往家裏打電話,讓妻子張玉梅當英語陪練。後來英語考試時,他居然得了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