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書此言差矣,如今這事鬧得紛紛揚揚,齊都城上萬百姓人盡皆知,殺得了一個,能殺得了一城嗎?”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皇上請三思!”
……
群臣進諫,在場的大臣們很快便分成了兩派,一派主殺,一派主和,相互僵持,半天都沒有達到一致意見。
元修本想繼續說,奈何被元洵拽住了,他心中冒火,用力地甩開元洵的手,“三哥!”
“洵兒,你有什麼看法?”
方才齊皇一直都注意到元洵這一邊,又怎會看不到他和元修之間的互動?
如果說元修是一朵風騷無敵的玫瑰花,元洵就是那深山裏的茂林修竹,給人以寧靜謙和之感,隨著齊皇這聲問話響起,所有大臣的眼神都彙聚到了他身上,就連一直被忽視的太子元啟也不例外。
“回父皇,解鈴還須係鈴人,兒臣以為,隻要能證明此流言為謠傳,那麼流言不攻自破!”
此話一出,有的人頷首點頭附和,有的人則暗暗捏了一把汗,不敢再多說什麼,儼然將最終的決定權推給了麵前那身著一襲明黃色龍袍的中年男人。
禦書房中鴉雀無聲,落針可聞,眾大臣紛紛低下頭,不敢和元洵唱反調,等待著齊皇最終裁示。
即使萬般不願,齊皇也不得不承認,元洵所提出的方法才是最恰當的……但是要證明流言為謠傳談何容易?
他是大齊的君主,銷魂窟的事情沒有人比他更加清楚……那些流言本就是真的……想要把黑的說成白的,難如登天,更何況,己方在明,對方在暗,他連對手是誰,長什麼樣都查不出,又怎能對症下藥?
對方既然敢在他的地盤上放出這樣的消息,那麼實力定然不容小覷,膽敢與一國為敵的勢力普天之下十個手指都能數得出來,但具體是哪一個就不得而知了。
“父皇,兒臣以為三皇兄說的有道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是最根本的!”
元修和元洵的關係一向很好,兩人同父異母,卻沒有像很多皇室裏的兄弟那般為了皇位罔顧親情反目成仇,他們兩人和元翰同樣關係很好,從來就沒有表現過對皇位的渴望,說來也巧,齊皇最器重的皇子便是他們三個。
至於太子元啟,資質一般,卻能穩坐太子寶座,不過是因為他有個懷胎七月為齊皇擋箭然後難產生下他的母妃!
中宮皇後無子,齊皇對元啟生母敏貴妃十分愧疚,在大臣們的再三催促下便立元啟為太子,多年來也不曾出過什麼大的差錯,因此,元啟的日子一直都過得順風順水百般滋潤。
“百姓對銷魂窟深惡痛絕,隻要父皇出兵,以雷霆之勢剿滅銷魂窟,那麼流言不足為懼!”元洵心思澄明,觀點不偏不倚,直中要害,引得眾大臣們紛紛點頭稱讚。
百姓口耳相傳,大齊皇室是銷魂窟的後盾,如果由他們出兵剿滅,那麼這個流言便隨風消散了,試問誰會把自家生意給砸了?
元洵明知銷魂窟與皇室關係匪淺,是屯兵養兵所用銀餉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是齊皇的私房錢!
毀掉銷魂窟,就跟從齊皇身上割掉一塊肉沒什麼差別,然而此乃非常時期,皇室的顏麵與自己身上的一塊肉,孰輕孰重,齊皇心中自有定論,旁人不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