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性?
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仍有很多人把性看成是“淫穢”、“羞恥”的事,因此,大家都不公開議論。即使有些人真想獲得這方麵的知識,也不敢向人請教,存在著性的不潔感、罪惡感、褻瀆感、卑下感等種種性抑製心理。把性問題弄得神秘莫測。
為了正確對待性的問題,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什麼是性。
性,是一種自然現象。是生物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所獲得的一種自然屬性,一種不學就會的天然生理本能。“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人類性行為反射是從出生時就已經存在了,就像一個人不用教育和訓練,就會出汗、疼痛一樣。性是生物繁衍延續的基礎,人類正是由於具有性的特征及性的功能,才有了男女的結合,種族才得以延續,才有今天的世界。
同吋,性又是一種社會現象,是個體社會化的主要方麵之一。在3歲前就逐漸形成心理學上的性別差異,進入社會學上的“性別角色”。
應該指出:人類性行為除受機體體內激素水平、健康狀況、情感因素等影響外,在很大程度上還受人們的文化教育、政治、宗教、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性是怎樣起源的?
生命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生殖本能。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從簡而繁,由低級到高級,經曆著由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的變化。
低級的原生動物如變形蟲,草履蟲就無性別之分,生殖方法很簡單,一分為二就行了。一般先由細胞核分裂成兩個,最後胞體中部斷裂,分裂成兩個新的生命。
無性繁殖的另一形式是出芽,如多細胞動物水螅,生殖時其體壁向外突出,逐漸長大形成芽體,最後芽體的基底部收縮與母體脫離,附於異處,獨立生活。
這些生殖方式都不涉及性別,故稱無性生殖。在生物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專司繁殖任務的器官——性腺及生殖係統,有了雌、雄之分。開初為雌雄同體,如蚯蚓、渦蟲,但它們自身的精卵細胞不能結合,必須兩個異體相互交換精卵細胞,交叉受孕,後發育為新的個體。以後發展到雌雄異體,靠異性交配繁殖後代,這便是有性生殖。
由此可見,性的起源與生物的進化及群體的延續有著密切的關係,甚至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何謂性心理?
進入青春發育期之後,少男少女逐漸產生出一種微妙的、前所未有的“春機發動”心理,這不但是一種生理上的力,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力。世界自然地在男女青年麵前像春雲般地展現開來,羞怯的本性,神妙的審美力,自製力流露,與在異性前的自我顯示,都會在一個發育健全、天真未失的少男少女們的心靈上自然呈現——即所謂性的心理。
德國詩人歌德說:“青年男子哪個不善鍾情,妙齡少女誰個不善懷春”。關心異性、愛慕異性正是青春生理發展伴隨著心理發展的必然現象。
對異性的愛慕不等於愛情,二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加強對青少年的性知識與性心理的衛生教育至為重要,是社會、學校、家庭都應該重視的問題。
生命與性有何關係?
生命施實是不可思議的,它充滿著全人類疑惑的種種難解之謎。青蛙卵餑出綹抖,蝌蚪又慢慢變成青蛙;種子發芽又開花,花結果後播種下上又發芽。人類同樣地在這千變萬化的世界裏一代複一代地進行生與死的更新。大自然界的生物如此無窮盡的魔術般的現象使人服花瞭亂,使人感到驚訝。雖然作為“單個”的生命結束了,但是作為“單個”組成數目眾多的類、種、目或族等卻延續不斷,繁衍不息。在五彩繽紛的生物世界裏,無論是結構簡單的原核生物,還是結構複雜的哺乳動物,都能夠生育繁殖,表現出生命的持續性,而生命的持續性正是通過生殖作用來實現的。所以,生殖作用是生物繁衍後代的本能,是維持生物種族延續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