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對性發育是如何認識的?
對性發育的認識,中醫雖無專著,但在中醫文獻著作中不乏記載,最早可追溯到《黃帝內經》的時代,其觀察之詳盡,歸納之精要,至今尚令人讚歎不已。《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匕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二八腎氣盛,天葵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八八天癸竭,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這些性發育的論述,與現代醫學觀察研究基本一致,如女子14歲左右生殖器官開始成熟,第二性征出現,卵巢排卵,月經初潮;49歲左右,卵巢退化失去排卵功能,雌激素水平下降,月經停止,而男子開始發育比女子晚,16歲左右性開始成熟;64歲以後性功能逐漸衰退。以後曆代醫家結合養生,求嗣等對性發育有了進一步認識,記敘更詳盡。
中醫著作中有針對性行為認識的記載嗎?
長期以來,人為地把性行為作為認識的“禁區”,但作為醫學科學的中醫著作,對性行為仍有不少記敘,以陳钜堃著的《葉氏女科征治》記述較為詳盡,如“男女未交之時,男有三至者;謂陽道奮昂而振者,肝氣至也;壯大而熱者,心氣至也;堅勁而久者,腎氣至也”……女有五至者,麵上赤起,眉靨乍生,心氣至也;眼光涎瀝斜視送情,肝氣至也;低頭不語,鼻中涕出,肺氣至也;交頸相偎,其身自動,脾氣至也,玉戶開張,瓊漿浸潤,腎氣至也,五氣俱至,男子方與之合,而行九淺一深之法,則情洽意美,無不成胎矣。這些記述與現代性醫學的認識是極為一致的。
求嗣與養癥節房勞有什麼關係?
古人認為求嗣和養精有密切的關係,而要養精先要寡欲,節製房事。故前人提出“求嗣必先養精”,“養精須寡欲,養精須節勞”之說。中醫認為:男子必先養精,女子必先養血”今人之無子,往往是勤於色欲,縱欲適精,施泄無度,而致真氣損傷,陰精稀薄,則難於受孕,現代性醫學的研究也表明:有由於性生活過於頻繁而引起不孕。頻繁射精,致精液量減少而降低了受精能力,對於臨界性不孕的人影響尤其明顯。
養精的方法除寡欲、節勞之外,前人還強調養精須息怒。因怒則傷肝,相火妄動,肝的疏泄作用失於正常,雖不交合而亦暗流,造成精液虧損。養精須慎味,味是淡泊之味,食之自能養精,而肥濃之味,不能生精而聚濕生痰。故官宦之家、高梁厚味之人而精虧少子嗣;而農桑之家食淡泊五穀,精盛多子嗣。“養精須戒酒”。因酒性淫熱,非惟亂性,而且亂精。求嗣者必嚴戒之。與其多飲,不如少飲;與其少飲,不如不飲。養精節房勞與求嗣的關係十分密
切,不可不慎。
中醫是怎樣認識不孕症病因的?
祖國醫學對女性不孕症病因的認識主要有:(1)虛弱不孕:婦人氣血俱虛,經期不調,或靳續、或帶濁、或飲食不甘,瘦弱不孕(2)髒寒不孕:婦女五髒陽氣虛損,子宮冷,赤白帶下,畏寒惡冷,而致不孕。(3)形肥不孕:形體肥胖,多痰濕盛,疲濕泛濫,帶濁淋漓;或過於肥胖,妨礙&交而致不孕。(4)相火亢盛不孕:婦人相火旺者,陰血不足,火盛易動,虛煩不眠,或夜寐夢交,古人喻之焚燒枯燥之土,草木難生。(5)氣鬱不孕:婦人情誌不遂,思慮過度,或精神過度緊張,致傷心脾,衝任之源日枯,血氣漸虛,至經脈不調,形成不孕。(6)血滯不孕:婦人血滯,蓄積不行,經來不暢,血色紫暗,或淤塊間夾,或經行腹痛而致不孕。(7)經亂不孕:婦人經前紊亂,或前或後,或崩漏不止,或淋漓不盡,是氣血乖和難以受孕。尚有女子生理上的五種先天性缺陷如騾、紋、鼓、角,脈等至不能受孕。婦女不孕的幾種原因常同時存在,互為因果,但有主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