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見死不救(1 / 2)

先說李憲。

李憲派出援兵,遇敵即退,他隻想保存實力,守住蘭州。

李憲是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和鬥爭智慧的那麼一位人。他的特點是有功必爭,有利必上,有害必退,有險必讓。借用李憲自己說過的話就是“功勞永遠是我的,你們就不用爭了,因為爭不爭還是我的;錯誤永遠是你們的,這個你們也不用讓了,因為讓不讓還是你們的。”

李憲在西北軍中口碑不好,跟這有直接關係。但他並不是一位笨蛋,至少他要比徐禧聰明,更比種諤要聰明得多。

李憲知道什麼時候應當做出什麼選擇。

李憲雖然隻是象征性的派出了援兵,但他的確派出過援兵。

李憲知道派兵去救永樂城,就相當於往狼群裏再多投一塊肉,既喂不飽惡狼,還會減少自己籃子裏裝著的本來就不多的肉。

身為李憲的徒弟童貫,當時就在蘭州城內。

童貫親耳聆聽了李憲說過充滿智慧的一句話:“我如果全力去救永樂城,蘭州就保不住了。”

那句話讓童貫終身受益非淺,因為他從此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麵臨一個重要選擇時候,首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就是——趨利避害!

李憲在“永樂城之戰”後,被西夏八十萬大軍圍住蘭州,八十萬呀,這可是西夏的傾國之力,李憲困守孤城數月之久,並沒有選擇逃跑,最後守住蘭州,功不可沒。

如果蘭州再失守,當時那種局麵,不僅僅隻是童貫會不會在那個時候“棍”不“棍”的問題,而是陝西還能姓宋不姓宋的問題了。

李憲直到哲宗天子趙煦登基後不久,才真正離開了西北前線,沒有誰比童貫更了解李憲了。

李憲以監軍起家,成為“軍事太監”的“鼻祖”。

童貫跟著李憲學了很多東西,現在幾乎在走李憲的老路。

從供奉官到製置使,童貫究竟還能走多遠呢?童貫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再說種諤。

種諤此時,卻犯了他這一生最大的錯誤,一個他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的錯誤。

徐禧的求援信到了延州,種諤也麵臨他人生的最最重要的一次選擇,他的選項隻有倆個:要麼救,要麼不救。

種諤恨死徐禧了,一切就象他預料的一樣發展著,徐禧兵敗,永樂城被圍,兵無水源,人無鬥誌。種諤知道下一步就是破城之後將會出現的一場大屠殺。

種諤身為大宋一位高級將領,西北軍中的一麵旗幟,“老種”此時,就象負氣的孩子,因為對徐禧非常狹隘個人怨懟和憎恨,他不但沒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救兵,還幸災樂禍的說了一句:“象徐禧這種禍害,早死早升天!”

種諤罵徐禧沒有問題,問題是永樂城裏不僅僅隻有徐禧一個人呀,裏邊加起來有二十萬大宋軍人呢!

種諤這種行為就是被絕大多數世人所不齒和詬病的“見死不救”!

在人生最關鍵的選擇上,徐禧錯了,種諤也錯了。

種諤很快就知道錯了,那是在他後來聽說了永樂城陷落後的一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