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演練篇
預測命題方法,解除心理負擔
預測高考作文命題特點的方法
高考作文是廣大青年學生及其家長、教師共同關心的焦點之一。對於高考作文,除少數學生表現出強烈的自信外,大多數學生都不大自信,甚至感到恐懼。其原因是許多學生的作文本沒過關,平日寫起文章來思路幹澀、筆頭遲頓,缺乏應考的實力。另外,高考作文題是高考語文試卷裏重點題,所占分值在40%左右。作文寫好了,考試成績就躍升幾個等級;作文寫不好,一差就差十幾分,甚至幾十分,總成績也降幾個等級。高考競爭激烈,哪怕互相之間隻差一分,而這一分之差不僅關係能上什麼大學的問題,甚至關係到能不能上大學的問題。一篇文章占到40分左右,關係實在重大,誰也不能不重視它。越重視反而增加心理壓力。除此之外,曆年高考作文命題千變萬化,似難捉模,一時是命題作文,一時是給材料作文,一時是一段材料與一篇作文,一時是給一段材料卻要求寫兩篇作文,一時是寫記敘文,一時是寫應用文,一時卻又要求寫議論文。許多自以為善於猜題、押題的聖手,每每猜、押撲空,弄巧成拙,欲益反損,這更增加了高考作文命題的神秘性。任何神秘的東西總會造成心理的緊張。捕捉高考作文命題也不例外。因此預測高考命題的特點對於減輕考生的心理負擔,增強應試自信心,保持冷靜的頭腦,輕鬆的心誌等是大有好處的。
俗話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這是說任何事物目前的發展狀態都是與它過去相聯係的,是在過去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因此,觀察一個事物的過去,可略知其現在,觀察其過去與現在,可預測其將來的趨勢。判斷曆史如此,判斷高考作文也未嚐不可如此。事實上,從1978年恢複高考以來,已曆十八年了。在這十八年中,我國各方麵發生了新的變化,高考作文在開放、改革的新浪潮中,進行了許多的改革,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特點,表現了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可測性和量化趨勢。因此,搜集曆屆的高考作文試題,進行科學的分析和研究,從中總結其規律性的東西,便是預測其未來高考作文命題特點的重要方法了。
總結分析18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後可以發現其特點有幾點:①高考作文命題的變化雖多,但從來沒有離開《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大綱》規定作文要注意聯係學生生活、思想和學習的實際,培養實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風;規定初中以寫記敘文為主,也能寫簡單議論文和一般說明文和應用文;高中在初中作文的基礎上,進一步繼續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的能力,達到能比較熟練地運用記敘、說明、議論各種表達方式,寫一般的記敘、說明、議論的文章,重點是議論文能力。綜觀曆屆高考作命題基本是遵循了《大綱》的指導原則,沒有發生過出偏題、怪題的現象。②曆屆高考作文命題強調考測學生的能力,這也是《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的規定也是一致的。從高考作文命題的實際來看,檢測的能力表現為閱讀理解能力、思維認識能力及寫作中的審題立意、選材剪裁、謀篇布局、語言駕駛的能力。 ③強調聯係實際,提倡關心社會、關心人生,要求從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的角度反映現實,發表看法,總的特點是貼近現實生活,貼近自己感受,卻並沒提倡切入政治中心的尖端問題,因為那樣的要求就脫離了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也是中學生力所不能及的。④高考作文的題型變化雖變化多,但除少數年份為命題作文外,多數為給材料作文,並有一材料寫多編作文的趨勢。
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雖多,但主要以上述四點最為突出。許多考生所以對高考作文感到緊張、害怕,其原因之一是對高考作文命題的內容、形式等方麵的特點缺乏了解。因此,認識這些特點,既有利於消除思想負擔,也有利於有針對性的加強平時的作文訓練,從心理上,寫作上做好準備,信心滿懷地去投入考試。
【附考題】
1990年全國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麵材料,完成34-36題
一對孿生小姑娘走進攻瑰園,不多久,其中一個小姑娘34a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裏是個壞地方!”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裏的每朵花下麵都有刺。”
不一會兒,另一個小姑娘34b跑來對母親說:
“媽媽,這裏是個好地方!”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裏的每叢刺上麵都有花。”
聽了兩個孩子的話,望著那個被刺破指頭的孩子,母親陷入了沉思。
34.(略——編者)
35.根據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為這兩個小姑娘作肖像描寫。
要求:
①符合人物的年齡和性格;
②顯示出她們的同和異;
③不少於100字。
36.請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係實際,自選角度,寫篇議論文。
【例文一】
肖像描寫
黑龍江考生
有這麼一對孿生姐妹,長得幾乎一模一樣——一樣高矮,一樣胖瘦,一樣的紅蘋果似的小臉,一樣的亮晶晶的大眼睛。如果你隻看一眼,會覺得她倆簡直是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但是,你要和她們多呆一會,你會發現區別她倆的地方。一個的頭發似乎特別硬,頭上的辮子總是翹著,而另一個的頭發卻似乎特別軟,小辮子柔柔地垂在腦後;一個總愛撅著嘴,似乎老在生氣,一個總是翹著嘴,似乎有著說不完的高興事。難怪她倆的媽媽給她們起名字,一個叫“怨怨”,一個叫“樂樂”呢!
【例文二】
“以偏概全”不可取
遼寧考生
看罷上文,不禁啞然失笑。第一個小姑娘居然由“每一朵花下麵都有棗”就推出“玫瑰園是個壞地方”,她的這種說法是大錯而特錯的。她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因為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
犯以偏概全的錯誤,自古有之,在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的今天,居然還有不少人隻看到中國少量的官倒現象、官僚主義,以權謀私等弊端,無視社會主義新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認為社會主義在中國行不通,隻能退回去走資本主義道路,中國才有可能富起來。這些人之所以犯這樣的錯誤,也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所取得的種種偉大的成就。首先,在人民生活水平方麵,不用說,這誰也知道,不用同解放前相比,就是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相比,我們也已經翻了好幾番了。誠然,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的確還不如某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高,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我們底子薄,發展時間短,總體上雖不如他們,但發展速度卻超過了他們。
其次,從宏觀方麵看,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民總收入,到目前為止,同1978年相比,年平均增長率為9.1%,超過1978年前的6.5%和世界上資本主義國家的平均2-4%的速度。因此我國的總值雖然比不上某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大國,但發展速度大大地超過它們。我們要相信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沿著社會主義道路發展下去,堅信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大趨勢,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必然會取得成功。
由此看來,在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中國要不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以及“社會主義到底好不好”等重大政治思想認識問題上,千萬不要犯像第一個小姑娘那樣的錯誤。我們廣大青年學生更應該特別注意,堅信社會主義是好的,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而不要以偏概全,走向反麵。
【簡析】
1990年高考作文試題頗能代表高考作文命題的特點。不論是要求描寫人物肖像,還是要求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自選角度,寫作議論文,都是《全日製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規定的定寫作能力,並突出了檢測議論文的能力;其次,這道試題放在檢測學生多種能力的基點上,如閱讀、寫作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等;試題明確規定要求“聯係實際”發表看法;從題型而言,是給材料作文,並且一個材料要求寫兩篇文章,屬於“一料多題”的係列作文範疇,這正好代表了近幾年高考命題作文的傾向。從這道題便可印證上述高考作文的命題特點了。
事實上,這種命題作文對考生來說,雖有一定難度,卻也是中學生經過努力可以寫得好的。如例文一描寫小姑娘的肖像,既生動、具體,也能緊扣人物的年齡、性格特征。這位考生將兩個人物對比描寫,更使人物特征鮮明突出。例文二以《‘以偏概全’不可取》為題寫的議論文,其論題明確、集中,論述能聯係實際,論據典型,平平和和的講道理,即使人信服,又使人樂於接受,不愧為優秀考卷。這種試題著眼於全麵地測試考生的作文水平,題目又有一定難度,就不是人人可以交上完美的答卷的了,這也便於拉開考生分數的距離,便於讓實力雄厚的人充分發揮水平。這也許正是命題者的目的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