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作文篇1(1 / 3)

考場作文篇

審題方法

掌握高考審題方法

審題就是對作文的題目或提供的材料進行審核、分析,準確地理解題目的含義或材料的內涵,明確作文的內容範圍、中心思想、表達重點、文章體裁和其它要求等等,以便寫出符合規定的文章。這是寫好命題文章的關鍵,也是高考考場作文的第一步。因為高考作文不是自由作文,不能由自己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必須根據作文試題的題目或材料,按照命題者的要求去寫作,而這種限製性的作文,也才能較好檢測考生的實際寫作能力。既然如此,就不能不掌握高考審題方法了。從高考的實際情況看,年年總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審題不清,審題不準,甚至有個別考生根本沒理解題意,完全脫離作文題去寫另一篇文章,所以,不論從什麼角度說,引導考生掌握審題方法都是必要的。

怎麼把握審題方法呢?審題有幾項內容。

首先是通過題目和材料的分析,去認請作文的內容範圍。如1988年的高考命題《習慣》,粗粗一看,馬上想到的是自己或別人身上的某種較固定的行為表現,但仔細分析,就會進一步發現就是在較長時間裏逐漸形成的也不易改變的行為和愛好,既包括個體的習慣,也包括集體的行為定式和社會的習俗、風尚等。如勤勞、勇敢、善良的民族品格,艱苦樸素的革命傳統,助人為樂的社會風氣,當然也有個人保持較久的興趣、愛好,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都在寫作的範圍之內。這樣一審題,既符合題意,也開闊了思路。遇到給材料作文時,就要研究命題者提供的材料和指定的範圍,如1990年的玫瑰園爭論的作文題,命題者便劃定了寫作的內容範圍,一篇就寫兩個孿生小姑娘的肖像,一篇就限定針對“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寫議論文。這隻要仔細閱讀了材料的要求,就不難確定寫作的內容範圍了。

其次,通過題目和材料的分析,確定作文的中心。高考作文除少數命題作文不能從題目中確定中心思想外,多數命題議論文,尤其是給材料的命題或限製性命題議論文題目往往還規定了中心論點,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中心論點就是題目;其它如《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又如給材料作文《樹木·森林·氣候》、漫畫《找水》、寓言詩《鳥的評說》等等,中心論點都蘊含於材料之中,必須經過認真的分析才能提取出來。當然,也有的考題是靈活性大,中心由考生自己確定,比較自由,如1984年的作文考題是提供了學生和老師對作文的不同看法後,要求考生根據這兩段對話所反映的情況,去談自己的看法。這裏雖沒有像《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樣明確的中心論點,但是也劃定了談論的中心範圍,即“聯係自己和周圍同學的現狀,以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為中心”寫一篇議論文。這就是說,考生個人和周圍同學的實際狀況不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就可能確定不同的中心論點,但不論誰確定什麼中心論點,都必須圍繞“中學生作文”這個中心議題,不能超出這個範圍。如寫小學生、大學生的作文,就不符題意。至於“對中學生作文的看法”具體是什麼,各人便可根據各人的認識去確定自己的中心論點了。由於高考作文以議論文為多,近年的出題傾向又以材料作文為多,就更加要注意審題時弄清中心論點的問題了。

第三審題還要審清文體規定及其它各項要求。高考作文試題裏一般都提示了文章體裁。如1983的作文題是一幅找水的漫畫,要求先寫“一段說明性文字”,後“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這是指定了文體的類型,隻要按規定寫作,就不會跑體。另一類是命題者雖沒明確指定,卻也可以一眼判斷清楚的,如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之類,一望而知是寫議論性文字;第三類是沒明確規定用哪種文體,這時便隻有從寫法要求和其它說明中去判斷,如1986年的作文題《樹木·森林·氣候》,並無寫什麼文體的規定,從題目看,既可以寫說明文,說明三者的關係,也可以寫議論文,光從題目也不能確定文體,這時就必須看命題者要求性的文字去決定了。命題要求“請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上述現象作比喻,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段話就知道試題不是要寫樹木、森林、氣候這種自然現象的說明文,而要用它作比喻,對社會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找個“話題”、談“見解”。那麼是寫議論文無疑了。除了上述三種情況外,還有第四種情況是試題僅有個孤零零的題目,既無材料,也無要求性文字,而題目呢?既像議論文,也像記敘文,甚至也像說明文的,如1988年的全國高考作文題《習慣》就是如此。這時考生怎麼辦呢?隨自己選擇,寫成什麼文體都可以。不過在決定什麼文體時有個小竅門,就是考生自己把寫記敘文或議論文都設想一下,看看自己寫哪種文體最有把握,再根據自己平時的擅長和當時能回憶起來的材料實際而去確定寫什麼文體,以保證能最大限度地寫好文章。

除了確定文體外,高考作文試題往往還有其它的要求,尤其是小作文,往往作不少增加作文難度的規定,如1990年玫瑰園爭論的試題裏讓寫兩個小姑娘的肖像,規定:一要符合人物的年齡和性格,②要顯示出她們的同異。這要求必須一一落實,其它還有字數的要求等。

審題一般是弄清這些內容,但也不是每道題都要分析這些項目,有的可能隻審一項或兩項,那就要看具體情況決定了。

【例文】

談我國足球的振興

遼寧考生

激動人心的世界杯足球賽剛剛結束,世界強隊的精彩表演給每一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統觀這次比賽,進入決賽的隊伍幾乎都來自足球十分普及的國度,由此可見,一項運動的水平高低與這項運動的普及程度是有很大關係的。

中國足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是全國人民長期盼望的,但努力了這麼多年,未見成效,原因何在?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以我的拙見,且不談我們的起點低、底子薄,隻說這項運動在我國的普及程度,我認為還遠遠不夠。不論是場地、教練水平,還是訓練方法方麵,我們和世界上的足球強國相比都有很大距離。聯邦德國從2000人之中挑選一名優秀運動員,而我國隻能從200人之中選一名,雖然在我國城鎮也常能看到小孩子踢球,但踢得正規的不多,踢得好的就更少。偌大的北京,能舉行國際比賽的足球場有幾個,擁有標準球場的中學、小學又有多少?看一看統計數字,恐怕少得令人難以說出口。因此我覺得振興中國的足球,隻靠國家隊不行,隻靠現有的專業運動員也不行,應首先普遍提高全民的足球運動水平。

要普遍提高水平,短時間是不行的,要有長遠的目標,長遠的打算。就像我們現在植樹綠化一樣,誰都知道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隻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森林的形成,要在適宜的溫度、濕度等條件下才能形成,森林形成了,氣候也得到了改變。我們要振興足球,隻有一個容誌行不行,要有千百個,上萬個容誌行。中國熱愛足球的人數以億計,如果國家能提供較為正規的訓練場所,配備較為係統的訓練方法,為他們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有利條件,普及足球,提高全民足球水平是可以做到的。一旦在我國有了紮實、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足球的振興指日可待。

樹要一寸寸生長,才能長成參天的大樹,同樣,足球的振興也需要一步一步地來。像巴西,德國,法國,阿根廷等國都是經過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不懈努力,才奠定在當今世界足壇的稱雄地位。因此我們也應堅持不懈地奮鬥,讓足球運動的森林越長越大,讓足球之樹越長越茂盛,這樣,我們終將一掃現在足壇上空的陰雲,迎來足球振興的豔陽天。

【簡析】

這篇1986的作文考卷開篇大談足球,讀下去,看到第三自然段裏“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等才知道這是寫《樹木·森林·氣候》這個題目的。這是審題出了問題?這是寫跑了題嗎?不是。考生正是審了題,掌握了題目中樹木、森林、氣候三者的關係,看清了試題中以這種自然現象為比喻來談社會現象的要求,才能獲得寫作的主動。談足球扣緊的優秀運動員,廣大足球愛好者與振興我國足球事業三者的關係,來進行論述,也就是說,文章實際是扣緊考題的。可見真正掌握了題意就能寫出較好的文章,也能像這篇文章一樣寫得活潑、大膽。

高考命題作文的審題方法

命題作文是一種常見的、傳統的作文方式,考生按題目寫文章是最基本的原則。這種作文的試題有的隻出一個題目,有的在題目之外還提了一些限製性的要求,考生必須按題目的宗旨或附加的要求寫作,才能符合規格。為此,寫這類作文的第一步是審題,徹底弄清題目的含義、範圍和重點以及文體要求等等,這也是寫好文章的先決條件和基礎。

怎麼做到準確無誤的審題呢?可用的具體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詞義解析法。題目有的是單個的詞,有時是個短語或句子,詞、短語或句子都有具體的含義,從解析這些詞或詞語組合的意義,便能理解題目的含義了。這是一般人都會的審題方法。但是須要注意的是許多詞不僅有本義,還有引伸義和比喻義,都要認真地考慮到,甚至有些短語或句子也是如此。例如《足跡》,本義是腳印,但是作為作文題目,往往是用引伸義:生活的經曆或走過的路程。再如《路標》,從本義說,是指示道路方向的標牌,作為作文題目,往往不是用這個本義,而是用它的比喻意義,比喻為人生道路上的指示前進方向的事物。短語或句子也有這種情況,如《一段春光》、《我最欣賞的一幅圖畫》,前者是短語,本意為春色,也可表示人生中一段最好的年華及社會上一個美好階段;後者為句子,其中圖畫的本義是繪畫作品,也可表示一處美好的自然景物或社會場景。碰到這類題目,除了從詞語的本義上去理解題目的含義,還可從引伸、比喻上去領悟含義,不僅能開闊思路,還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深刻。

其次審題還有結構分析法。題目是詞語按一定的語法關係組合的,並形成一個既能表達一定意義,又有一定語法結構的整體,因此從結構上分析題目,就能把握題目的含義,重點等內容。一般說來,題目不論是短語或句子,其中心詞都偏重於限定文章的寫作內容,中心詞的修飾語則是對這內容的數量、程度等等作出限製。如《難忘的一段經曆》,題目雖長,但用結構分析法就會一目了然。這是個偏正式的短語,中心詞是“經曆”,“難忘的一段”是“經曆”的修飾限製成份。“一段”是限製數量,“難忘的”是表示“經曆”的程度和意義,即是給人印象深刻的、對人生具有較大意義的“經曆”。高考作文試題的議論文為多,如果碰到動賓短語,就可能是寫立論或駁論的文章,如《談理想》,《駁“難”》等;如果是由幾個概念組成的關係概念題型,要通過分析結構,弄清議論對象,弄清對象之間的關係,根據關係考慮寫作順序及論證方法等等,常見的關係概念題型有並列關係式、層進關係式、類比關係等等。如曾經出過的高考作文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是並列關係,文章可按從“憂”到“樂”的順序安排,可以用對比式論證方法。

第三比較辨別法也是審題的一種方法,比較往往能揭示事物的異同點,也有利於認識題目間的細微差別。如一所中學在出模擬高考試題中,曾出了《學海無邊苦作舟》、《學海無邊勤作舟》、《學海無邊樂作舟》等一組題目,這些題目很相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細微的區別在什麼地方呢?即“苦”、“勤”、“樂”這些詞,實際上這是不同的“題眼”,抓住題眼,就抓住區別了,就可以確立文章的中心論點,寫出不相同的文章。

命題作文的審題方法還有不少,但如果真正理解並且熟練地運用上述的幾種方法,一般說來,就能較準確地理解題旨了。不地,運用這些方法有個前提即是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語文水平,這要靠平時的學習和鍛煉,不是去考場裏能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