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文】
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上海考生
雨,幾十年罕見的暴雨……
浙江告急,江蘇告急,上海告急……雨水,漫過了沙灘,漫過了農田,漫過了居民家的門檻……
糧食減產,棉花受淹,蔬菜被衝走了,瓜果被打得七零八落。中央著急,市府著急,人民更心急,那一顆顆雨點啊,就像一點一點砸在人心上!
麵對一次又一次超過警戒線的水位,怎麼辦?當年,人們為了保衛這塊土地浴血奮戰,而今,人們為了挽救這片土地奮不顧身!
解放軍戰士、農民、工人抑或是領導,在這場戰鬥中,沒有什麼卑微、高貴之分,大家齊心協力,因為那是我們共同的土地!
浙江省,已經受災嚴重。可是仍然打開了泄洪閘,讓水往自己省裏流。這是為什麼?為了確保大上海!
每一個上海市民,當得知這條消息後,又怎能不感動,不爭相告知呢?要知道我們整個城市的安全是用兄弟省人民更深的受災而換來的。
太湖在漲,水位直衝曆史最高記錄,農田裏,一片汪洋,嚴重的災情直逼無錫市,如果再不控製太湖水位,那麼整個無錫市將受到嚴重打擊,情況十萬火急。
怎麼辦?
上海市領導一聲令下,開啟上海的泄洪閘,讓水通過青浦縣流入江海。這樣,青浦縣豈不要遭殃?是的,青浦縣將首當其衝,受到水淹。可是,上海人民沒有怨言,青浦人民沒有怨言。他們加高加固了防汛堤,組織好了搶險隊,安排好了受災群眾……
大雨仍然滂沱,災情依然嚴重,可是,我們不再埋怨,不再歎息,因為我們看到了在雨中那千萬顆緊連的心,那千萬雙互助的手!沒有人後退,沒有人隻計私利,在雨中,在災前,我們團結得更緊,我們相互關照得更切。不要問那是為什麼,因為人人的心中雪亮——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
雨後的天更朗,雨後的山更青,雨後的土地情更濃。
【簡析】
1991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題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這篇作文從材料而言、選取的是我國各省遭受特大洪水浸襲的材料,文章開頭的一連串排比“浙江告急,江蘇告急,上海告急……雨水,漫過了沙灘,漫過了農田,漫過了居民家的門檻,”就寫出了受災範圍之廣,洪水來勢之急。這救災的事件,多得數不清,在一篇要求700字左右的文章裏是無法表現的。但是這位考生采用中心思想貫穿法,便是看似無法解決的問題解決了,而且全文的脈絡特別清晰。這個中心思想便是“全國為上海,上海為全國,團結奮鬥抗天災。”為此,文章開頭寫暴雨成災的廣泛和猛烈,上下齊心撫天災,特別寫了兩個典型的事例:一個是浙江省受災嚴重,“為了確保大上海”,打開泄洪閘,“讓水往自己省裏流”;一個是太湖水位直衝曆史最高記錄;整個無錫市將受嚴重打擊,上海市開啟上海的泄洪閘,讓水通過青浦縣流入江海,使青浦縣首當其衝,為了保別的省市,上海寧可犧牲自己的利益。兄弟省市為上海作出犧牲,上海又為兄弟省市作出犧牲,團結一心,共抗天災。浙江、江蘇、上海三省市地跨千餘裏,人口過億,在這麼廣泛的範圍內寫抗災,其中有多少動人的材料啊!考生卻沒寫具體的人和事,而是在高處統攝全局,用一個明確的中心思想貫穿起來,突出地寫各省市的團結抗災,便把看似難於駕駛的材料,寫得脈絡清晰,層次井然,中心突出。難怪在評卷中,大家眾口一詞,稱讚此文布局之妙哩!
設置層次段落的方法
段落層次是布局的重要內容。任何文章都是由一定的段落組成的一個和諧的整體。段落和層次都是文章的意義單位,段落在形式上有提頭換行的標誌,層次是個較靈活的概念,幾個內容相近的自然段劃在一起叫層次,一個大段內按內容的區別再劃幾個部分也可叫層次。它們都是文章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文章結構的重要部件,在高考作文的評兮標準中,段落分明也是一個項目。因此掌握段落的安排方法對文章的寫作和對考試的成功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怎麼安排段落呢?有兩點最為重要,一是相對完整的原則,二是聯前啟後的方法。
相對完整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每個段落都應表達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內容,具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安排段落的一個最基本的、最常見的方法。因為一篇文章的內容很多,不能一口氣說完,隻有一層層地說,才能敘述清楚。這有坐汽車出門,必須經過一個一個的站台,每個站台之間,都有一段距離相對穩定的路程。在議論文裏,每個分論點或論述層次都是內容相對完整的部分,都可以作一個段落處理;在記述文裏,或是寫人,或是寫事,或是描繪一個景物或場麵,都不是一口氣可以敘述清楚的,人物的活力,事件的發展,都是有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有不同的階段性,景物也有空間性,不同空間有不同的景物,這些階段性、空間性也是相對完整的內容,也可以劃為一個段落。隻有將相對完整的內容劃為段落,這些段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文章的層次就自然清晰了。有些考生不懂得劃段的這條原則,不是把段落分得太碎,就是劃不開段,甚至個別考生的文章是一段到底,文章就顯得條理性差。
聯前啟後是劃段的另一個方法。每個段落除了要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相對獨立的內容外,還要做到聯前綴後,就是說,每段要與上下文都有聯係。首先在內容上,要前後關聯,其次在形式上在必要性也要有所反映。為什麼呢?段落在整個文章中到底隻是鏈條中的一個環,它本身雖是獨立的,但卻又必須與前後環相扣,否則就構不成鏈條,單獨的一環,也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一般而言,隻要掌握了議論題目的思想邏輯關係和記敘材料的內部聯係,內容上的上下勾連就會自然地體現出來。形式上的上下聯係如安排過渡自然段以及恰當地使用關聯詞,還有在上一段的末尾或明或暗地為下一段的開頭作些準備等等,都能起到連前綴後的作用。
能否準確地、恰當地設置段落層次,當然應借助方法、技巧,但主要問題並不在這裏,而在考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邏輯思維的能力以及對自己議論的、記敘的內容的熟悉程度等。一般說來,認識清楚,思路清晰,文章的層次段落才能清晰,思想混亂,層次段落必然混亂。所以提高思維的邏輯性便是設置好段落層次的關鍵了。在這個前提下,掌握設置的方法便如虎添翼,必將取得更好的效果。
【例文】
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
湖南考生
實驗課上的這幕小插曲對那些總是為過去的事而懊喪的同學震動很大,老師的名言——“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好像總響在他們的耳旁,他們心中的那個鬱結好像也隨著牛奶瓶子的破碎而被擊碎了。從此,他們積極向上地生活和學習,都取得了滿意的成績。
正像“拍手迪斯科”唱的:“每個人都會有不如意,每個人都會有失敗……”。因此,如何對待過去的“不如意和失敗”確實是每個人都會麵臨的問題。在失敗麵前,長籲短歎、怨天尤人者有之;呼天搶地、痛不欲生者有之;一蹶不振、自甘沉淪者有之。然而這種種方法都不可取。足夠地重視失敗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從失敗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我們用不著也不值得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忘記,注意下一件事。
“把過去拋給上帝,把未來留給自己。”我們確實需要這種“大家”風範。看看黨七十一年裏所做的幾件事吧:陳獨秀打翻了一瓶“牛奶”,然而更多的共產黨員並沒有為它哭泣,而是前仆後繼地戰鬥;十年浩劫使得全國上下像瓶打翻的牛奶混混純純,使以鄧小平同誌為首的共產黨人沒有為它哭泣,而是加緊改革開放,彌補損失,趕超發達國家。如果我們都圍著這些“打翻了的牛奶”哭泣,那麼不但於事無補,而且有可能釀成更大的損失。
改革開放的大業須要團結大多數人向前看,因而如何使一部分“打翻過牛奶”的同誌不背包袱輕鬆愉快地跟上隊伍和我們一道前進,也是一個亟須解決的課題。我們當前主張“解放思想”,而“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可算是“解放思想”的一個方麵。另外,改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難免犯錯誤,“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也可以讓先行者們吃一顆定心丸。
因此,“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可謂至理名言。
附考題:
1992年海南、雲南、湖南高考作文題
閱讀下麵的材料,然後續寫。
要求:
①續寫部分與上文有關,並與上文構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②不必複述材料,但續寫文字要與上文銜接自然。
③除詩歌外,續寫文體不限。
④續寫文字不少於600字。
⑤題目自擬。
題目:
S學校的一個班,有許多學生常常為成績不如意之類已經過去的事而懊喪,以致影響了下一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一天,B老師給他們上實驗課,他把一瓶牛奶放在水槽邊。同學們不明白這牛奶和所學的課程有什麼關係,好奇地等待著。忽然B老師一巴掌把那瓶牛奶打翻在水槽之中,同時大聲說道:“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接著他叫同學們圍攏到水槽前觀察那破碎的瓶子和淌著的牛奶,然後一定一句地說:“你們仔細看一看,我希望你們永遠記住這個道理。牛奶已經淌完了,不論你怎樣後悔和抱怨,都沒有辦法取回一滴。現在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把它忘記,注意下一件事。”
【簡析】
這份考卷以試題提供的材料為引線,緊扣從過去失敗的重壓下解放出來,“把它忘記,注意下一件事”這個中心,展開有理有據、層層深入的議論,頗有說服力。
這份考卷的段落層次安排也有獨到之處。首先是各段的內容相對完整,又注意了聯前綴後。第一自然承接上文,繼續續寫,概括B老師實驗課的效果。用“從此,他們積極向上地生活和學習,都取得了滿意的成績”以結束“實驗課”。第二自然段寫如何對待失敗和挫折進行議論,列舉種種對失敗的錯誤表現後,再指出正確的態度是吸取教訓,放下背袱,輕裝前進。第三自然段從黨的七十一年的戰鬥曆程中,舉出前後兩個事例,論證正確的對待失敗的態度。第四自然論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應幫助有包袱的同誌一道前進,是“解放思想”一的個方麵。最後對“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再加肯定。總之每段的內容都是一個議論層次,都有一定的完整性,同時,又與前後段落又有擺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聯係。在表達形式上,或用試題中B老師那句“不要為打翻的牛奶哭泣”的話反複出現,或用“我們所做的,就是把它忘記,請注意下一件事”與前呼應,使段與段之間不僅內容上有關聯,在文字上也有關聯。這樣,這篇續寫文章的條理就顯得格外清楚,結構也很嚴謹了。
設置過渡照應的方法
過渡照應是布局的另一個重要內容。隻要稍微複雜一點的文章,或為了把一個較複雜的問題議論透徹,或為了把一件較為複雜的事件敘述清楚,都要分成許多段落或層次,逐段逐層地去議論或記述,這就必然涉及到段與段之間銜接,前後文的照應了,因此,過渡和照應是文章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過渡與照應處理恰當,文章的結構就會顯得和諧一致,嚴密緊湊;若是處理不當呢?文章就會是幾塊互不相幹的東西硬湊在一起,結構就鬆散,似乎搖一搖就會七零八落。因此,適當地注意過渡和照應是必要的,應當引起考生的注意。
一般說來,過渡主要是解決文章段落之間的銜接問題,使之轉換和承接自然、合理、便於把文章的內容表達得更清晰;照應是文章前後照管之法,有呼有應,使文章的針線綿密,血脈貫通。這裏方法,在我國先秦的散文中就已受到人的重視,到唐宋時代的古文家手裏,用得更加廣泛多樣;清代桐城派的文人在總結前人和他的自己寫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所謂“古文義法”,自視為獨得之秘,還不前輕易告訴別人。可見他的對過渡照應等方法的珍視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