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天下父母莫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積極處事,在學習和生活中充滿自信,對未來有著堅定的信念,向著自己的人生目標自信前行。然而,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夠欣慰地看到自己孩子身上散發的這種自信的魅力,原因何在呢?而身為父母,又應該怎樣使自己的孩子建立起自信,培養他成為一個自信自強的人呢?
一、你的孩子缺乏自信心嗎
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孩子要從小就培養自信的性格特點,但做為家長,你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信的嗎?
1.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現
孩子缺乏自信心有的是與生來的個性特點有關,然而大多數則是生活經曆造成的,如果能在早期識別孩子是否缺乏信心並給以及時的調整,那麼對孩子和家長都有很大的好處。下麵的一些表現能使你判斷出孩子是不是缺乏自信心:
·不願意做可能有困難的事;
·遇到一點困難就猶豫不決;
·頻繁地要求得到肯定;
·預料失敗;
·經常尋求幫助;
·用消極的方式思考問題而且悲觀;
·沉默、孤僻;
·反複提問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
如果有其中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表現存在,你應該懷疑你的孩子已經對生活失去或缺乏信心。這就要盡你所能使情況改觀。
2.孩子的內控型與外控型
心理學的研究把人分為兩種類型,即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常常這樣描述自己:“我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自己做出的決定和付出的努力。當我無法改變事情的時候,我仍然可以決定以何種方式來應對。”外控型的人經常會這樣說:“我的快樂和痛苦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取決於命運。”換句話說,內控型的人相信自己,並會通過努力和負責的行動,改變自己的命運;外控型的人認為人是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與境遇的,因而他們是被他人、外界或命運擺布的弱者。
父母、教育者等都希望孩子成為內控型的強者,那麼這種內控型的心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這可以從人的成長經曆中找到原因。
人在剛剛降生時是非常軟弱無力的,他們的命運的確掌握在別人手中。兩歲乙 濜\\\"?2@N?:?? <& 2$ < 28& & 0\\\"2??0& ''''怛酙H2(0D''''悖諾餃鬆絲詒難戎螅統扇?岫傭裕斂2$H ?a\\\" 裳n?nbT鱔莖逯v??f晼F?緸礥?]濡U尉ュ諘逓祡e鏁?鰉?
>瀉芮康墓鄄臁⒛7履芰Γ腔崠癰改傅難蘊婦僦怪薪泄鄄臁⒆芙岷脫啊T諳?
移自己的壓力。孩子從家長的行動中似乎感到家長是這個緊張社會的無能為力的犧牲品,強化了孩子的外控型觀點。
另外,一些不負責任的媒體的宣傳讓兒童形成了一種金錢至上、暴力至上的觀點,或者讓人覺得個人的努力是無濟於事的,隻要你花了錢,或者使用暴力,你就會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不知道要為自己的決定和行動負責。
這些不利因素都在強化著孩子們這樣的觀點:人是無能為力的,一個人的幸福與不幸不由自己決定,人可以不為自己負責,外在的某個東西或什麼人在決定著人的一切。
上述這種外控型的心態一旦成為一個人的穩定心態,那麼這種人的人生軌跡常常表現為以下三種:第一是把自己完全交給命運,不采取任何主動的行為,過一種消極的通常也是很悲慘的生活;第二是把自己完全投身於某一個人或組織的懷抱,自己不加任何選擇地聽命於這個人或組織;第三是表現為一種反社會的叛逆、反抗心態,由於自己一無所有、無能為力,所以對一切都不負責任地加以破壞。
二、自卑影響孩子的將來
自卑與自信對立,也是性格的一種,但卻是性格的弱點,自卑的人與自信的人有著天壤之別。所以一旦發現孩子自卑,應馬上采取行動。
1.孩子自卑心理的幾種表現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而一個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於兒童時代。因此,家長應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兒童往往會出現以下征兆:
(1)膽怯怕羞。兒童,特別是女孩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是過度膽怯怕羞,如不願拋頭露麵、不敢接觸生人則可能內心深處隱藏強烈的自卑情緒。
(2)獨來獨往。一般來說,正常兒童都喜歡與同齡人交往,並十分看重友誼。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絕大多數對交結朋友興趣索然,往往喜歡獨來獨往。
(3)猜疑心重。自卑兒童對家長、教師、小夥伴對自己的評論十分敏感,特別是小朋友的批評,更是感到難以接受,有時甚至無中生有地懷疑別人討厭自己,且表現出憤憤不平。
(4)有自虐傾向。占相當比例的自卑兒童往往會表現為自暴自棄,更有甚者,還可能表現出自虐行為,如故意在大街上亂竄、深夜獨自外出、生病拒絕求醫服藥等,似乎刻意讓自己處在險境或困境之中。
(5)缺乏自信。雖然有的自卑兒童十分渴望在諸如考試、體育比賽或文娛競賽中出人頭地,但又無一例外地對自己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而斷定自己絕不可能獲勝。由此,絕大多數自卑兒童都盡量回避參與任何競賽。
(6)表述困難。據統計,八成以上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強烈的自卑感阻礙了大腦中負責語言學習的係統正常工作之故。
(7)承受能力差。自卑兒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兒童那樣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極因素帶來的壓力,即使遇到小小失敗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甚至對諸如搬遷、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難以適從。
2.孩子自卑的早期表現
關於孩子的自卑,早期表現大概有以下幾種,望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1)對待批評特別敏感:自卑感強的兒童,往往伴有不安、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他們往往不能接受消極、過低的評價,呈現出一種病態的自我保護心理,對別人的言行會作出不正常的反應,要麼大哭大鬧,要麼極度消極。
(2)對表揚過度反應:自卑感強的兒童,雖感到自己不合格,但又非常希望自己能有適當的表現。他們常以不適宜的方式尋求他人讚揚,以減輕他們心靈深處因自卑而遭受的折磨。
(3)對競賽的回避反應:自卑的兒童在競賽場合非常想獲勝,可他們又否定自己的力量,認為自己肯定不會成功,因此,這樣的兒童總是盡量躲避競賽場合。
(4)對別人輕視、嫉妒:自卑感強的兒童內心深處雖隱藏著“低人三分”感受,但為了減輕自己的心理壓力,常常相反地表現為貶低別人,這些兒童往往有較強烈的嫉妒心理。
(5)對自身的攻擊:表現為自暴自棄,對自己毫不珍惜,有時將自己暴露在危險情境之中。如果受到責備,他們常以“我本來就不如人”作為擋箭牌。
3.打擊孩子自信心的後果
孩子感情是脆弱的,家長在培養孩子性格的過程中一是要注意不要打擊孩子。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參看下麵的實例:
小郭:我那個兒子啊,真是笨的可以。昨天讓他算算2+8等於多少,他掰了半天的手指頭,差點沒連腳趾頭也用上,最後告訴我等於13。我當時就說:“你啊,這麼笨,以後隻有去撿垃圾。”他倒還好意思哇哇亂哭。
小張:哎喲,你怎麼那麼沒愛心呢,罵的那麼難聽。
小路:是啊,小孩子的自信心都被你打擊完了。
小金:聽說沒有自信心的孩子很難成功哦!
那麼怎樣讓孩子擁有自信呢?下麵是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由於孩子年幼無知,他們在自己完成某項活動後的“成功的喜悅”隻是一種自我認識,與其在活動中達到的實際水平並無直接關係,而與家長、老師、同學等“重要他人”對其的評價密切相關,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家長如若給予了表揚性的評價,孩子就會體驗到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當然表揚應注意得當、得法。過度地或過於輕易地濫用鼓勵和讚揚,會使孩子感到不真誠,對他的期望過低。最好是對孩子的行為或進步給予及時的、具休的、準確的評價。當孩子做得不夠好時,也應該給予幫助,鼓勵孩子改正,過分的斥責隻會傷害他的自信心。
(2)給孩子設立適度可行的奮鬥目標。家長在家庭中可以給孩子設計一個個具體的“活動”,隻要這些活動的目標適當,既不太簡單,無法吸引孩子的求知欲,又不過分困難,不讓孩子感到高不可攀,沒有希望,而是孩子經過一番努力就可以達到。
(3)傾聽孩子的想法和建議。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麵臨的問題,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潛力。除了聽取孩子的意見外,還可以引導孩子做些對家庭、對別人有益的事,即使隻是種種花草,買買東西,也會使孩子產生“自己有用”的體驗,從而變得自信。
(4)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許多家長在檢查孩子作業後,發現錯誤,立即指出,並說出答案讓孩子改正過來。這樣做,孩子就隻管做作業,而不問對與錯,反正有爸爸媽媽“把關”。長期下去,孩子就失去了自我判斷作業正誤的能力,從而導致學習自信心的喪失。
4.孩子不善於表達的原因
孩子不善表達是有一定原因的,隻有找出它才能徹底解決問題。以下是一個供參考的例子。
小郭:昨天我兒子一進門,就興衝衝地說要告訴我一件班裏發生的有趣的事,可他說了半天,我也沒聽明白怎麼回事。正好我又忙著燒飯,就讓他別說了。我看他好象挺難受的。
小路:你應該聽他說完才對。
小金:是啊,我看報紙上說要注意培養孩子流利清楚地表達,就要耐心地傾聽,讓他多說多練。
小張:我也聽說口頭表達的能力會直接影響他的書麵表達能力。
怎樣才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總原則:堅信自己孩子的語言會有很好的發展,目前的落後是有原因的。堅信自己會找到原因。
具體做法:
(1)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聽孩子說話。
(2)耐心地引導孩子說完整、清楚的句子。
(3)向孩子請教一些問題。
(4)回答孩子的提問。
(5)向孩子講述你遇到的一件事。
(6)請孩子講一講他(她)最好的一個朋友的情況。
家長切記:孩子的語言表達不一定與思維水平成正比。不要因為孩子的語言暫時落後而斷定孩子的智力發展水平不高。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性格
培養孩子的自信是每個家長的願望,那麼就開始行動吧,讓孩子在自信的陪伴下成長。
1.自信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自信心就像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
如果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偶爾會因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我們的家長讚歎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凡是在自己以為有一些知識的領域,對孩子的觀點大加鞭撻,橫加修改,一定要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解釋為正確,哪裏知道我們的孩子聰明得很,尤其由於沒有被既定的理論與觀點“點撥”過,他們思路開闊,常對事物有驚人的理解與洞察力,有時顯示出比我們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見解。
自信心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無論在智力上還是體力上,或是處世能力上,都有著基石一樣的支持作用。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便缺乏在各種能力發展上的主動積極性,而主動積極性對刺激人的各項感官與功能及其綜合能力的發揮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人的記憶力。據科學研究表明,一般人的記憶功能隻利用了人的記憶潛力的千分之一,而大多數人都認為我們的記憶水平已到頭了,不可能再記得更多了,主觀上的鬆懈,使得記憶神經缺乏刺激,因而與人類所應有的記憶水平相距甚遠。
美國的一個教育專家做了一個試驗,將一個學習成績較差班級的學生當作學習優秀班的學生來對待,而將一個優秀學生的班級當作問題班來教,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原來成績距離相差很遠的兩班學生,在試驗結束後的總結測驗中平均成績相差無幾。原因就是差班的學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師對他們所持信心的鼓勵(老師以為他所教的是一個優秀班),學習積極性大長,而原來的優秀班學生受到老師對他們懷疑態度的影響,自信心被挫傷,以致轉變學習態度,影響學習成績。
信心就像能力催化劑,將人的一切潛能都調動起來,將各部分的功能推動到最佳狀態。而高水平的發揮在不斷反複的基礎上,鞏固成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將人的功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一個人的成長路線如果是沿著這樣的積極上升式行進,可以想象其積累效果是十分可觀的。在許多偉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這種自信心的驅動下,他們敢於對自己提出高要求,並在失敗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勵自己不斷努力,獲得最終的成功。在人才輩出的國家裏,在那些偉人、名人身上我們同樣可以找到自信的催化作用,而且在我們周圍的優秀人才身上,也不斷放射出自信的光彩。
在如今國際大交流的時代,美國作為本世紀湧現出來的最具實力的經濟大國,在民族素質上也自成一派,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學習與借鑒的榜樣。我們都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大國,吸引各國優秀人才是它經濟、科學、文化發展的重要一部分,但美國自身在短短幾百年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國經濟發展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主導作用。這裏我們重點要談的是它作為一個民族所表現的強烈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已滲透於美國教育的各方麵,又反過來促進了民族優良文化的發展。在美國的家庭教育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這一點。在以下的章節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家庭是多麼重視自信心的培養。
與美國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國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長式教育傳統,家長對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針是保護、灌輸、訓導。具體表現在對孩子的冷暖饑飽、人身安全方麵的不同教育,在這方麵,中國家庭都有過度保護的傾向。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國,很多孩子喜歡玩滑板遊戲,在街道兩旁,廣場的水泥路麵上,常常有美國孩子衝來撞去,在幾尺來高的台階上躍上躍下,令人不禁為他們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國血統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麼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國人玩具有技巧性的遊戲向來是不在活下的,但玩滑板需要膽量,因為它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同樣在美國長大,為什麼中國血統的孩子很少玩這些冒險的遊戲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國家庭的傳統意識上。許多中國家長認為這種遊戲太危險,很容易摔斷四肢,因而不鼓勵孩子玩。雖然這種遊戲對孩子的膽量是一種挑戰與訓練,但中國家長還是認為冒這種風險去讓孩子獲取膽量不值得,保險係數低。家長們的這種看法對孩子們有很大影響,使他們本來就有的、對這種運動的畏縮情緒更受到抑製,因而有理由後退。這種對身體的過度保護而帶來的性格上的膽怯的缺陷,其實比一些不嚴重的外傷更具有損傷性,而且這種性格上的傷害將是終身的。外傷會很快痊愈,性格軟弱卻不是一朝一夕能改變的。我們當然不鼓勵孩子隨意冒險,這裏有一個界限問題。但鼓勵孩子有一定冒險精神,有克服膽怯的勇氣,有與別人一比高低的信心,卻是十分重要的。許多體育運動都具有培養孩子勇氣、信心及冒險精神的特性,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有挑戰性的運動,無疑會對孩子將來的人生發展帶來很大益處。
在美國各高等院校學生中品學兼優,且體育好的學生很多。體育不完全是一個鍛煉身體的手段,它可以教會人如何迎接挑戰,能有幾項出色的體育成績是令人羨慕的目標。美國家庭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參加社區組織的壘球隊、足球隊、排球隊等等體育活動,做教練的常常是學生家長,而每次比賽家長都要參加助陣或做比賽服務,像醫藥護理、運送飲料等。許多從中國、香港或台灣去讀大學的學生在學習上名列前茅,但在體育和其它業餘活動方麵,如音樂、舞蹈上感到有壓力,而選擇器樂作為多維發展手段,但在體育上,尤其是挑戰性比較強的項目上,卻是自歎不如。也難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父母用心嗬護下,在對體育普遍輕視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要想克服心理上的羈絆,奮身向前的確不易。東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個性的發展。事實上孩子在體育項目或其它體力遊戲上所鍛煉出來的勇氣、自信及膽大心細的作用,不僅隻在體育上有所表現,也影響到他們日後在事業中的所作所為。美國華爾街證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經紀人往往是運動員出身,這不單單是他們擁有一般人所沒有的強壯體魄,得以應付高強度的精神緊張,而且在心理素質上得天獨厚,反應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於做決斷,理所當然地滿足了這項工作的職業要求。
在知識的培育上家長普遍對孩子灌輸太多。灌輸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僅在對知識傳輸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對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縛作用。家長常常持有這樣一種態度:“你還小,懂什麼?讓我來教你,你照我說的去做。”這種態度的根據在於對孩子的知識、智力水平的錯誤評價。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觀察與學習的能力,因而經常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聰明舉動感到驚訝。但在家長讚歎自己的孩子聰明的同時,仍不能打破成見,以客觀的眼光去發現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於自己的導師地位,凡是在自己以為有一些知識的領域,對孩子的觀點大加鞭撻,橫加修改,一定要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才解釋為正確,哪裏知道我們的孩子聰明得很,尤其由於沒有被既定的理論與觀點“點撥”過,他們思路開闊。常對事物有驚人的理解與洞察力,有時顯示出比我們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見解。隻可惜家長們並無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見,不準備接受孩子的認識有比自己高超之處這一事實,在迫使孩子們接受自己觀點的同時,大大地打擊了他們主動探索世界奧秘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總的來講,不喜歡孩子有太多的問題,因為自己也不知道答案。惟一喜歡做的是買一本大全,照書上讀,照書上做,一書定音,懶得費腦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並找出問題的答案。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最簡單的用一句話可以駁回的便是“你怎麼有這麼多問題?有什麼用?”一語蔽之,既掩蓋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沒完沒了的麻煩。而對孩子來講,大多數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寧可費許多周折送孩子上這個班那個學,以便開發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卻毫不在意地駁回他們的觸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認自己不知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討或提供其他尋找答案的途徑。
在美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許多課題選擇機會,要求學生自擇題目,自組程序,到圖書館、試驗室和博物館做調研,完成課題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盡量提供機會,幫助孩子解答問題。這兩種教育的效果區別是很明顯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學習幾乎都遇到一個問題,當指導老師要求研究生自選題目時,中國來的學生束手無策,不斷向老師要情報,以便找出一些線索,否則便不知所措。這裏顯示了不同教育理論所導致的差別。我們希望自己的後代是有頭腦,會獨立思考的人才,但沒有自信心的支持,很難培養出真正獨立、有開拓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