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爸媽的好幫手
如果問小朋友在家裏都幹些什麼活的話,不知大家會怎樣回答。也許有許多小朋友會列出一大堆來,像掃地、擦桌子、抹玻璃、洗碗、做飯、買菜……可也許有的小朋友卻從來沒有幹過什麼家務事。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幸福的家庭中,有著疼愛我們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每天下班回來又是做飯,又是收拾房間,還要洗衣服,忙裏忙外,多辛苦啊!我們作為家裏的小主人,也是家庭的一員,你有沒有想過為家裏做些事,幫助爸爸媽媽分擔些家務勞動呢?
簸箕裏的垃圾滿了,主動把它倒掉;家裏的玻璃髒了,悄悄把它擦幹淨;飯前幫助媽媽摘菜、淘米;吃飯的時候再也不用爸爸媽媽動手,就已經把碗筷擺好,把飯盛上;星期天,做幾樣拿手飯菜給爸爸媽媽露一手……這些平凡的家務事,由於你的參與,使爸爸媽媽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你也會在實踐鍛煉中體味到勞動的無窮樂趣。
現在許多同學一聽說勞動就皺眉頭,家務勞動更是推給父母代勞,認為家務勞動耽誤時間,與其做家務,還不如多騰些時間搞學習、去玩耍。有些父母也是這樣想、這樣做的,隻要孩子生活得幸福,恨不得替他們包攬一切。
美國哈佛大學在經過40年研究後發現:那些從小經常參加勞動的孩子,即使他們小時隻是從事些簡單的家務勞動,比起那些不勞動的孩子生活要幸福得多。這是因為經常在家庭和集體中做事,能夠使孩子建立起堅強的自信心。他們感覺到自己是整個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對自己感到滿意,別人也對他們感到滿意。
喬治·瓦蘭特對456名青少年從幼年到成年不同年齡階段的觀察統計表明:從小從事家務勞動的孩子長大後比從不勞動的孩子交際能力高出兩倍,失業的可能性低16倍,工資高5倍。與此相反,那些從小不勞動的孩子長大後犯罪的可能性要高得多,而且患神經型疾病的可能要高出10倍。
現在,很多同學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就開始設計自己的目標,有的人長大後想當科學家,有的想當詩人,有的想當教師,還有的想當宇航員……是啊,人活在世上要有理想、有目標、有價值,那麼怎麼才能實現人生的目標,體現人生的價值呢?那就需要學習實踐,通過履行自己在家庭、社會的職責,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個飽食終日,無所作為的人,他的人生是毫無價值的。
同學們別看不起這不起眼的家務勞動,幫媽媽洗碗、倒垃圾中含著你對媽媽的尊敬和對勞動的熱愛;倒茶、招待客人,小小事情卻展示了良好的教養;學會洗衣、做飯,你會受益終生……如果每位同學在家裏都能堅持不懈地從一件件具體、平凡的小事做起,如果你能夠努力把每件家務事做好,那麼你不僅會得到爸爸媽媽和周圍親戚朋友的誇讚,還會提高品德修養水平,提高獨立生活能力,並將不斷積累經驗、增長本領,為自己的成長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