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上,宋軍禁軍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軍,加上近衛師和騎兵師,共四十六萬,按兵部擬訂的北伐計劃,除朱雀軍負責留守宋境並擔當總預備隊外,其餘三十六萬禁軍都做好了攻擊韃占區的準備;廂軍共有八個旅十萬人左右,每路一旅,主要負責本路綏靖並為禁軍提供後勤等輔助;邊軍有三個師加四個旅共十三萬人左右,其中202師和203師分別駐守中南半島和呂宋島,201師在濟州島,214、215、216、217四個旅駐紮在長江南岸,準備跟隨北伐大軍綏靖新光複地區;原特軍改稱府軍,為兵部直屬,共約三萬人,主要負責護衛皇宮、兵部等重要機構,還有幾個專事敵後的武工營;另外每個路還有一個工兵旅,共約八萬人,算起來陸上全部兵力共約八十萬。
大宋海軍有六大艦隊(南海、東海、巡獵、濟州、長江、呂宋),共六七萬人,包括配備的陸戰團。按兵部擬訂的北伐計劃,南海東海兩支艦隊各留下少數性能差些的戰船組成留守分艦隊分別駐守廣州和明州(寧波),呂宋艦隊大部調回泉州港駐防,南海、東海、巡獵、濟州、長江五大艦隊基本全部投入北伐,
元軍方麵,自祥興二年、祥興四年、祥興七年、祥興八年等幾場大戰,精銳損失大半,雖說抽丁征民,把總兵力湊到了幾近百萬,真正有戰鬥力的主要集中在蒙古騎軍、怯薛軍、部分侍衛軍和李庭所率漢奸軍,總數不過二十多萬。
祥興帝親政後,非常重視交通,“要想富,多百姓生孩子多修路”,增加人口和修路造橋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二項主要指標,經過十年的努力,宋境內的八個路的路府所在城市均以國道相連,連接路內各郡的路道和連接郡內各縣的郡道也大多完成。這為宋軍的部署調動以及軍需供應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忽必烈知道實力對比已非往日,因而在祥興十二年八月派出以中書右丞相安童為首的使節,前往廣州與宋庭談判,要求續延即將與十月到期的宋元西湖和約。
宋庭的談判首臣為戶部部長陳宜中,他秉承祥興帝“拖字決”,上來就要求韃元將黃河以南全部歸還宋庭,這自然是安童所無法答應的,於是談判一日複一日。
平日裏宋庭派了幾個人招待韃元使節,吃喝遊玩,廣州城裏北伐氛圍強烈,到處是“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之類的北伐標語,令安童等膽戰心驚,更急於達成協議,陳宜中時而借口公務繁忙,時而借口要請示皇上,很快將時間拖過了十月。
直到十一月,雙方才達成了和約初稿,韃元答應退出揚州江陵鄂州等長江北岸城市,以換取延續西湖和約四年。
到了快要簽署的時候,陳宜中突然通知安童,祥興帝已經去重慶府過年,要元使回大都,待春天再來簽約。安童無奈,隻得帶著使團梓梓而回。
陳宜中也沒虧待了安童,臨行送了不少奢侈品給安童和其他使節,讓他們向元庭妥當解釋未簽和約之由,一再聲明宋庭也是年年征戰,不想和元庭大打出手,隻要長江以北幾座城池到手,定會至少再維持四年和約。
帶著蒸酒香料夜明珠等在北地非常值錢的禮物,安童等也算是不虛此行。
忽必烈對安童未能與宋庭正式簽約甚為惱火,安童一再解釋和約雙方實際上已經達成和約,宋庭也有意簽約,隻是因祥興帝不在廣州而無法正式簽署。忽必烈當然不會因此放心,不過考慮到已是冬季,非宋軍所擅長的季節,於是令安童新年一過就南下簽約,又下旨各地駐軍,特別是長江沿岸元軍加強戒備,嚴防宋軍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