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區史前文化絢麗多彩,出現了許多精美的藝術品,如紋飾繁縟的彩陶、造型獨特的青銅器以及古樸典雅的石骨器等,表現出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裝飾圖案涉及古代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麵,有動物紋、植物紋、人形紋及日月紋,等等,其中動物紋中的鳥紋極富地方特色。
鳥類是青海高原常見的一種古老動物,與當時先民的生活生產關係十分密切,所以鳥紋作為一種藝術形象,也自然成為青海地區史前古文化中出現較多的一種圖案,在岩畫、陶器、骨器及青銅器上均有發現。在這些鳥紋中,除一般的鳥紋外,還有高原及北方特有的鷹紋。
馬家窯文化因受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影響,也有鳥紋,但已抽象變形,趨於圖案化,本文不再討論馬家窯文化的鳥紋。主要分布於黃河上遊共和盆地的宗日文化,距今約五千年左右,其最具特色的是夾砂彩陶器,尤其是鳥紋彩陶罐,頗具地域風格。宗日文化的鳥紋彩陶罐,質地多為乳黃色或乳白色夾砂陶,施紅彩,鳥紋繪於器物肩腹部,俯視,群鷹以器口為中心圍繞一周;平視,群鷹則呈“一”字形排列。寫實和寫意兩種風格並存,兩者整體布局相同,圖案規整,構思巧妙,從不同的視角達到不同的藝術效果,表現出當時宗日人比較高超的藝術水平。
這種群鳥的表現形式出現最多的當屬卡約文化。卡約文化是分布在青海境內的一支土著青銅文化,因發現於湟中縣李家山鄉卡約村而得名。該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上遊及其支流的湟水流域,以農業和畜牧業為主要經濟形式,後者所占比重較大。大通縣上孫家寨卡約文化墓地發現三件鷹紋骨管,分別刻有七隻、五隻和兩隻飛鷹。均自上而下排列,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鷹的眼睛、尖嘴、長頸、張翅及三角形尾部,線條簡潔流暢,形態逼真,表現出飛鷹的特點。在該墓地還發現一件鷹銜蛇骨管,骨管上下兩端為折線紋,中間是鷹蛇紋,管麵上共刻有四隻飛鷹及四條蛇。鷹紋自上而下交叉排列,第一、三隻飛鷹頭向左,用嘴叼蛇尾;第二、四隻飛鷹頭向右,亦用嘴叼蛇尾。整個圖案結構相宜,線條流暢。
在大通縣上孫家寨卡約文化墓地還發現一件動物紋銅牌飾。該牌飾兩麵都有紋飾,其中一麵的上半部分飾有六隻鷹,展開雙翼呈“一”字形飛翔,僅用線條勾勒出飛鷹的輪廓,並不注重刻畫細部。鷹紋從牌飾的左邊逐漸向右上角延伸,產生一種由遠及近的視覺效果,立體感極強。
類似這種“一”字形排列的飛鷹造型,在海西州格爾木市郭勒得鄉的野牛溝岩畫也有發現。根據岩畫的製作技術、藝術風格及內容題材,其年代約為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岩畫中的鷹紋為八隻飛鷹形象,係用垂直打擊法加工而成,與上述上孫家寨卡約文化的青銅牌飾鷹紋風格基本一致。這種列隊式飛鷹造型,應該是受北方草原青銅文化的影響。在該岩畫中也有單體鷹的形象,亦用垂直打擊法加工而成。鷹呈飛翔狀,雙翼張開,具有較強的寫實性,與卡約文化骨管上的鷹紋較為接近。
化隆縣上半主窪卡約文化墓地還發現有單體鷹紋的陶罐,這是該墓地發現的唯一一件彩陶罐,也是目前卡約文化出土的唯一一件鷹紋彩陶罐。罐頸部飾一隻飛鷹,頭偏向一側,雙翅展開,羽翼豐滿,尾部為倒“V”字形。樂都縣雙二東坪辛店文化遺址中曾采集到鷹紋彩陶片,黑彩,羽翼展開,鷹身用網格紋填充,翅膀及尾部以線紋表示。形象古樸,寫實性較強。
銅鈴是青銅文化中常見的一種青銅器,一般多出於人骨周圍,並有穿孔,懸掛於人體某一部位,如胸部、腰部等,屬人體裝飾品。湟源縣大華中莊卡約文化墓地鳥形銅鈴,器形較大,造型優美。鳥形鈴身,喙部較尖,圓眼,頸部直且稍長。鳥身渾圓,鳥背上用弧線表示羽毛。鈴身有八個橄欖形鏤孔,內裝一卵石。鳥爪簡化為圓筒狀銎部,剖麵呈梯形,可裝柄後再使用。用寫實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隻神態優雅的立鳥形象,給人以輕盈、寧靜之美。這件鳥形銅鈴製作精美,具有明快大方的藝術風格。類似的鳥形銅鈴,在大通縣黃家寨卡約文化墓地和湟中縣均有發現。
主要分布於黃河上遊及其支流湟水、洮河與大夏河流域的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區重要的一支青銅文化,也發現一定數量的鳥紋彩陶罐。民和縣核桃莊辛店文化墓地出土的鳥紋罐,質地為夾砂紅陶,施黑色單彩或黑紅雙彩,鳥紋多飾於器肩腹部,與幾何紋帶相結合。圖案均為呈側身像,有站立式、欲飛式、起飛式、飛翔式,栩栩如生,動感十足。
樂都縣柳灣齊家文化墓地中發現十件鴞麵罐,其造型新穎別致,形象生動逼真,最富有特點的就是圓圓的眼睛和鼻子。一般器高20cm左右,外形似一單耳罐,在罐口加一半圓形泥板,用泥條加工成鴞麵形,再戳製出兩個圓孔代表眼睛,或用小泥條塑出鼻子、嘴或耳朵的形象。有的頭部飾滿錐刺紋,頗像頭上的羽毛,頸部有一圈繩索狀附加堆紋,口沿飾齒狀花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