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麟遊慈善寺石窟第2窟立像圖像考(1 / 3)

慈善寺石窟位於陝西省麟遊縣城東2.5公裏處的漆水河西岸崖麵上,目前現存3窟,均坐西朝東。慈善寺的第1、2、3窟,構成了麟遊慈善寺有機的統一體;根據目前的研究,第1窟為三佛題材,主題、開鑿時間、過程相對明確;第3窟是未完成石窟,年代較第1、2窟要晚。唯獨第2窟主像及作為整體配置的窟內兩側的三組合龕像似乎疑點頗多,說法不一,本文擬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對慈善寺第2窟整體構成進行探討。

(一)

筆者認為慈善寺第2窟是圍繞西方淨土信仰的無量壽佛的神通、感應而展開。

在進行探討之前,有必要對西方淨土信仰的起源、阿彌陀佛和無量壽佛的區別,以及早期西方淨土信仰中無量壽佛的圖像構成、形式等進行一番梳理。

1.西方淨土的起源

“淨土”,梵文術語中並無與此相對應的用語;在應用上大概有兩種含義:一指名詞的清淨國土,有時也稱為“佛國土”;另一為動詞的淨化國土。相反,“淨土”一語,在中國則是一個相當成語化和術語化的詞語。但是,這並不能認為這個語詞所表達的思想不是來自印度,種種跡象表明,淨土這個漢語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在印度大乘佛教初期就已產生。

1977年在印度馬圖臘(Mathura)出土了一件殘缺不全的造像底座,根據發願文,為公元106年的遺物。發願文提到“造立阿彌陀佛”,如果該造像底座為原作、銘文判讀不誤的話,說明至少在公元2世紀初,印度西北部存在著對阿彌陀佛的崇拜跡象,而對阿彌陀佛的崇拜乃是西方淨土信仰產生的一個初始條件。

對西方淨土思想起源,近代學者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但觀點不外是三種:佛教本身、印度其他宗教、西亞宗教。其中較有說服力的是,西方淨土思想是佛教攝取印度其他宗教的彼岸信仰而發展起來的。如印度古老的文學史詩《梨俱吠陀》卷九雲:

於彼所處,我獲不死Amita。

這裏的Amita(不死)一詞可視為AmitaYus(無量光)的詞源。

西方淨土思想的起源一般都認為在貴霜王朝時期。如楊白衣在《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一文中指出:阿彌陀佛信仰,可能成立於位於印度的西北方,故稱為西方極樂世界。他在《淨土新探》一文中還指出:極樂世界的平等思想和充滿黃金的描繪,與貴霜王朝廢除種姓製度和普遍使用金幣等,均有可比之處。至於淨土經的出現,可以推測為貴霜王朝自閻膏珍王至迦膩色迦王、婆須提婆王以後。而貴霜王朝建立於公元1世紀初,閻膏珍王和迦膩色迦王的活動時間在公元2世紀上半葉。

《法華經》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和特殊地位,對我們探討西方淨土信仰起源也具有一定意義。如鳩摩羅什譯《法華經》卷六(藥王菩薩本事品)提道: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

這段話透露了阿彌陀佛信仰產生於“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即釋迦牟尼佛(公元前565—486)入滅後五百年,正是貴霜王朝時期,與前述楊白衣的推測相符。

公元2世紀,是西方淨土經典開始漢譯時期。從漢譯佛教經典看,有關西方淨土思想,如龍樹所著《十住毗婆沙論》中就提到西方阿彌陀佛,但相當簡略。鳩摩羅什譯本卷五(易行品)雲: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

經中提到的易行道就是後來大肆盛行的稱名念十方諸佛的修行方法。公元179年,支婁迦讖譯出《般舟三昧經》二卷,這是一部禪觀經典,其中就有西方阿彌陀佛觀。

到了2世紀中葉,後漢安世高譯出第一部淨土經曲(《無量壽經》(約在148—170年間,今失)。稍後,後漢支婁迦讖譯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今存)。此後所翻譯的淨土經典很多,著名的有三經一論,即三國康僧鎧譯《無量壽經》(252)、姚秦鳩摩羅什譯《阿彌陀經》(402)、劉宋畺良耶舍譯《觀無量壽經》(424—442年間譯出),菩提流支譯的《往生論》一卷。習慣稱這三部經為“淨土三部經”。這三部經漢譯的出現,標誌著彌陀淨土信仰傳入中國。

2.阿彌陀佛和無量壽佛的區別

阿彌陀佛的起源,如同西方淨土信仰一樣,學界有各種異說,迄今並無定論,約可分為兩類:一是印度外來說,一是印度本土說。外來說認為,阿彌陀佛有光明、壽命無量之義,發展於西北印,可能受古代伊朗(波斯)信仰太陽神話的影響,以及聯結於祅教的無限時間等概念相符。

本土說則認為,具有法身意義的佛陀,體現了不死、甘露、不可思議,和擁有無限生命力,把具有無限生命的法身作為中心對象來進行崇拜,可能就是崇仰阿彌陀的起因。也就是說,所謂阿彌陀,實際上就是對佛陀的異稱;阿彌陀的意義是“無限、不死的生命之佛”;對阿彌陀佛的崇拜,實際上就是對佛陀本身的崇拜,它反映了部派佛教後期佛陀不斷被神化的過程。

兩種說似乎都不無道理,但就前者的外來說,因為世界上崇拜太陽的民族極多,比如印度古老文學巨著《梨俱吠陀》中對諸多神祇信仰中,就有對太陽神彌陀羅描述;何必聯結於伊朗的太陽神話?所以,筆者還是傾向後者的本土說。

佛陀具有無量功德,所以,古來有所謂佛之十號。在這些佛德中,大乘佛教徒特別強調佛的無量壽和無量光的功德,可能與生天思想有關係。生天論是約束信徒來生有快樂、幸福日子的方法。在純粹的佛教看來,涅槃、解脫才是超越一切的境界,它是無為的,超越生死、欲望止滅的境界。而有超越一切的永恒光明、永恒不生、不滅壽命的名詞之一就是“阿彌陀”。

阿彌陀的原名為甘露,即不死之意。恰好,極樂的梵文,也有甘露之意。無量壽即不死之稱號,恐怕也是基於此而引申出來的。又彌陀淨土可以理解為“安樂”、“安養”,也有時解釋為甘露之義。隨著後世淨土思想之發展,阿彌陀佛又附加了兩種屬性:一是“壽命”,一是“光明”。所以在印度,阿彌陀佛是以兩個梵文——即有無量壽命者、無量壽和無量光明者,無量光書寫的。傳到中國後,都音譯成“阿彌陀”。實際上,在印度本地本來就有阿彌陀佛和無量壽佛兩個名稱,這一點,在淨土經典中體現得很清楚。

淨土經典為什麼以兩個不同的名字稱同一位佛?日本學者山田明爾在《觀經考——無量壽佛與阿彌陀佛》一文中研究認為:“阿彌陀佛”與“無量壽佛”的使用,雖然說是兩種名稱並用,但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有一定的傾向性:在序文部分使用“阿彌陀佛”,在流通部分使用“無量壽佛”,僅在第十三觀和下下品這兩個地方的連接部分,兩種稱呼並用。“阿彌陀佛”部分主題是通過稱名念佛而被迎接往生。而“無量壽佛”部分的主題是觀想念佛。此外,西方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無量壽經》,最早的兩個譯本的內容隻有:

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可見,早期的原典譯本中並無稱名念佛往生的思想,到了魏譯(252)《無量壽經》的內容開始有所變化,不但自力修行的倫理要素減少,開始增加稱名,極力強調信仰感情,諸如“信心”、“回向”、“願生”。甚至主張靠信心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如印順在《淨土與禪》一文中也認為,稱名念佛為佛弟子日常生活中的宗教儀式,並非佛教修行的方法,是一種皈依佛門心情的流露。而“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在《無量壽經》和《阿彌陀佛經》中其實並沒有出現,是以後譯出的《觀無量壽經》中專為下品下生的極惡眾生而設計的法門:

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會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信﹕若汝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就是說,即使下品下生的犯五逆罪的人,隻要稱名一句念佛,或是一個念頭,同樣可以往生極樂淨土,可見西方淨土的門檻之低廉。

觀想念佛和稱名念佛稍有不同,觀想,就是憶念、思考西方極樂國土的莊嚴美妙及佛、菩薩的形象和功德成就。但淨土中的種種形象,被描述得非常廣闊、細微,而且遠在十萬億佛土之外的西方,不易觀想憶持。曇鸞則引用《觀無量壽經》原文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觀想念佛時所見之佛,由心產生,佛就在心中,心外無佛。既是主觀的想象,又是真佛的顯現,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觀想念佛實際上是形象教育。通過對彌陀淨土諸相的想象,使人的思想沉浸於莊嚴美好的極樂世界之中,達到心佛合一的境界。

稱名念阿彌陀佛,隻是一種敬仰佛國淨土的心情,似乎還談不上信仰;但為了吸引更多的信眾,似乎有了這份心情,無論任何人都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淨土了。而觀想念無量壽佛,則是專思默想的禪定功夫,即心念佛的形象,以獲得悟解、功德、神通的思維修習方法。可以說,它更接近印度原始佛教修行方式。

3.早期西方淨土信仰中的無量壽佛

筆者在2005年準備博士論文期間,就對內地早期的西方淨土信仰文獻、造像等進行了考察,結果發現早期的西方淨土信仰活動多是集中在無量壽佛身上。前麵提到西方淨土經典漢譯於2世紀,而現存文獻記載的我國西方淨土信仰隻能上溯至3世紀末。如《法苑珠林》卷四十二引《冥祥記》記載了西晉闕公則往生西方的事跡;同書的卷十六《敬佛篇》的《彌勒部》記載戴逵(396年卒)曾造無量壽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