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論勢(1 / 2)

“當今崇禎皇帝為政勤勉,若太平之世,或可成為中興之主。然大明此時搖搖欲墜,大廈將傾,崇禎皇帝卻是不行,崇禎帝剛愎自用,事必躬身,又自斷肱骨之臣,又複輕信小人。”想到明年還有幾年就要滅亡,陳子路嘿嘿的冷笑了幾聲:“若袁崇煥在,這後金滿人怕不會此等樣子吧,嘿嘿不說也罷,袁崇煥一代人傑,崇禎帝怕也是在後悔吧。”

李信:“袁崇煥當世英雄,令人敬服。”

陳子路又道:“說英雄,我不妨多說二句,這天下有二種人可用英雄。”

李信:“哪二種?”

陳子路:“一為英主,秦王之用白起、王剪,高祖之用韓信。二是庸君,如阿鬥之用武侯,前朝之張居正大人。這崇禎一心想勵精圖治,可惜他既非英主,也非昏庸無能之主,如何能用英雄,袁督師隻怕是也沒能想到此點吧。”

李信沉思一會說道:“賢弟這番話,想人之未敢想,發人深思,但仔細想來,卻也有理。依賢弟高見,這當今天下當又該當如何治理?”

陳子路說道:“治軍可采用‘三三製’。”

李信問:“何為‘三三製’?”

陳子路解釋說:“‘三三製’是我所思之法,分為班、排、連、營、團、師、軍等。以班為基礎,設七人為一班,三或五班為一排,三排為一連,三連成營,三營為團,往上以此類推。每級又設正副二職,各一人。若正職不在,則副職代之,正副皆不在,剛下級第一正職代之,此法既可保證上令下達,又可保證因統兵之人不在而失去指揮。”

“另每團開始,設指導員一人。指導員職務和正職相平,但不得領兵,指導員平時負責思想、宣傳、教化,戰時也需協助作戰之方案。”陳子路本來還想加上參謀一職的,但想到這時代讀書來本來就少,而且還要懂兵法的就更少了,就把參謀的職責歸到指導員身上去。

李信:“宣傳、教化想來是“以民為本”之意吧?”

陳子路:“並非隻是如此,還需負責將士思想,這指導員名為指導,當有指導之意。試想若將士不能用命,如何又能百戰不殆呢?”

李信:“正是正是,看來這指導員幹係重大啊!”

陳子路接著著又道:“推而廣之,這便是‘軍政分離’。”

“軍政分離?”李信現在也慢慢適應陳子路時不時的冒出新名詞了。

“這軍政分離總得來說,就是軍不得幹政,政不得治軍。如此上位者集軍政於一身,既可防領軍之人坐大,又可防地方當政心生異心。”陳子路接著又說:“其實這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我也想不出來。”

陳子路侃侃而談,其實不過是借用他後世所知道的這麼一點點這,這軍隊改革也不過是他從電視上看到的以及大學軍訓時知道的這麼點。如果要問他為什麼要這樣改革軍隊怕他也說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