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迎新(1 / 2)

崇禎十三年末,轉眼快要過年了,李信和陳子路在笑談著什麼。原來這幾個月來,因陳子路大軍所行都是仁義之事,百姓親切的呼其為“義軍”,甚至有些人已經稱陳子路為“義王”,稱李信為“仁王”。

宋獻策進來,道:“二位將軍俱在,正好。我有事要說,現大軍已過萬,如此大軍行軍,這糧草補給,頗有不便,已經跟不上行軍。大軍過眾,不利轉移,一旦被明軍趕上,後果嚴重。”

宋獻策頓了一頓,接著到:“大軍增長過速,雖軍紀尚好,但我軍本無根基,全靠一路繳獲之糧草維持。眼下雖可維持數月,如此下去,隻怕糧草不給。二位將軍,如何是好?”

陳子路和李信呼得都愣住了,如今形勢大好,不想有如此大的疏漏之處,陳子路詢問道:“依先生之見,該當如何?”

宋獻策:“我一時拿不定,因此來尋二位將軍商議。”

李信:“宋先生此言有理,照我軍目前發展來看,必然要攻城奪寨,方可後繼無憂。但眼下一來我大軍根基甚淺,即便攻下,也未必能守住;況且,此地靠近京幾重地,崇禎必不敢調京師重兵前來,若動靜太大,按崇禎性格,必是調關寧鐵騎前來鎮壓。且不說我軍能否得勝關寧鐵騎,這關寧鐵騎一來,遼東不穩。遼東若是不穩,豈非便宜了滿人韃子。若其長驅直入,天下又有何人能擋其鋒芒?我漢人百姓危也。”

陳子路:“那如何是好?”陳子路畢竟還年輕,領兵才不久,戰略眼光還是有所欠缺,遠不如李信想得周全。

眾人個陣沉默,走精兵之路是必然的,但這些人跟著日久,又豈能無情,無妥善之法安置,怕辛苦建立的基業轟然而倒。

陳子路想了想,說道:“大哥、宋先生,這精兵是目前必然之路。我有個主意。我軍可新設偏軍,裁撤之人,盡編入偏軍。這偏軍以營為編,一縣之地可安一營,用來維持當地治安。我軍轉戰,一路砸官放糧,各地無人管理,大軍過後,不免為宵小所趁,魚肉鄉民。我等若是不管,

百姓不安。”

李信道:“賢弟,我等覺得頗為棘手之事,到你手中如此輕描淡寫便解決了,大哥佩服。”

宋獻策:“二位將軍俱是高才。”

陳子路心想,我這哪是什麼高才,隻是把百年後的警察局搬了過來。

李信又道:“這偏軍應選那些忠信可靠之人,最好是當地之人。一來可以和當地百姓相片融洽,二來對當地熟悉,明軍前來圍剿之時,方便掩護躲避。明軍走後,可立刻出來接管,如此一來,我軍所過之處,便成了我軍之根基。”

陳子路想:這李信還真是曆害啊,什麼事到他手裏,都有能舉一反三。

果然,李信的第三條來了,李信道:“這偏軍還可選一些能說會道之人,我新編了一些民謠,可讓他們四處教人傳唱。”

陳子路心想,果然啊,我就知道那些“闖王來了不納糧”什麼的要出來。

宋獻策問道:“什麼民謠?將軍可否說來聽聽?”

“吃他娘,穿他娘,義王來了不納糧。”“朝求升,……早早開門迎義王,管教大小都歡迎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