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蘇聯的原因(1 / 3)

一。抗日戰爭全麵爆發70周年,也是3萬餘名東北抗日義勇軍將士假道蘇聯輾轉回到新疆74周年(本文發表於2007年)。謹以此文獻給曾為國家;民族浴血奮戰並為新疆的穩定;發展;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一代英豪!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呼嘯寒風中,成群結隊的軍人;家屬和小孩,沿著邊境一側的高山;江河;湖泊朝著世界最著名的西伯利亞寒流的方向湧去……數以百計的馬拉爬犁;牛拉爬犁;驢拉爬犁和狗拉)橇向著前方艱難跋涉。

茫茫草原上,每天人們出發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掩埋好親人的屍體。這些死去的親人中,有的在國內同日軍廝殺中就已經傷痕累累,隻是靠著對日軍刻骨仇恨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頑強地同“死神”進行了最後的搏鬥;有的為了自己的妻兒能夠活著回到祖國,不得不選擇了死亡的道路;更多的人則是由於食不果腹而抵擋不住西伯利亞滾滾寒流的襲擊,一夜之間走向了另一個世界。

新疆塔城的巴克圖;伊犁的霍爾果斯,不斷湧入的人流構成了一幅“撼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情景:一些剛剛步入國門就跪倒在地,為自己活著回到祖國而禱告的老人;一些爬在邊境線上不斷親吻祖國大地,久久不願起來的官兵;一些曆經磨難,抱著孩子快步進入我方一側就席地而坐,號啕大哭的婦女……盛大的歡迎場麵籠罩在一片悲傷的親情氛圍之中。

——這就是74年前數餘萬抗日義勇軍撤離東北,假道蘇聯西伯利亞進入新疆的真實情景。

一度發展到40多萬人的“東北抗日義勇軍”,與日寇殊死戰鬥並多次取得勝利,卻因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日軍的瘋狂“圍剿”而慘敗。剩餘4萬餘人泣別白山黑水,踏入異國土地

公元1932年,對黑龍江;遼寧;吉林的東北抗日軍民來說是悲壯和難忘的,在“總司令”(當時東北軍民的習慣叫法)張學良將軍內調和蔣介石“消極抗日”的“不抵抗”政策下,麵對日偽軍的瘋狂“圍剿”,一度發展到40多萬的“東北抗日義勇軍”被壓縮在黑龍江省的東;西兩個方向。西部,齊齊哈爾--紮蘭屯--海拉爾--滿州裏沿線,主要為馬占山;蘇炳文將軍領導的抗日武裝;東部,鶴崗--佳木斯--七台河--密山和虎林方向為李杜;劉賓;王德林將軍領導的抗日武裝。戰場環境的惡化並沒有減弱我抗日武裝抵抗入侵者的信心,一場場艱苦卓絕的戰爭,使得這一年在中華民族抵禦外族侵略的抗戰史冊上,顯得格外莊嚴和凝重。

1932年1月至2月的海倫攻防戰,是馬占山將軍領導的黑龍江鐵血救國軍,為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的榮譽之戰。兩個多月前的“海倫大捷”使得這裏很快成為凝聚全國人民抗日信心和希望的搖籃,大江南北不願做亡國奴的中華兒女,以生命為賭注,來到這裏實現他們精忠報國的宏願;各族各界支援抗戰的物品源源不斷地彙聚海倫,海內外聲援抗日的電函;信件卡片般的撒向這個邊疆小城。特別是抗日名將馬占山的名字,一時間響徹大江南北,有關他的故事和傳說充斥各大報刊雜誌,人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對他的敬意。有關他和海倫大捷的事跡甚至被改編成戲劇;小品;歌舞在全國許多地方進行公演。在海倫成為海內外華人;一切主持正義的國家和民族關注焦點的時候,也自然成為日偽軍的眼中釘;肉中刺。進入元月份後,海倫先後4次易手,又先後4次回到抗日軍民的懷抱。戰鬥之殘酷和激烈可想而知。

1932年3月中旬的寶清之戰,是李杜將軍領導的吉林自衛軍退入黑龍江省後的一場奠基之戰,經過10多天激烈戰鬥,以犧牲350多名官兵的代價,全部清除了日偽軍在該縣的勢力。此後將近10個月的時間裏,寶清一直作為李杜將軍所部活動的大本營(總部所在地),盡管日偽軍先後6次向寶清發動進攻,企圖重新占領這塊抗日的聖地,但都在抗日軍民有力的抗擊下,一直未能如願。我抗日軍民累計在寶清殲滅日偽軍7500多人。

1932年6月上旬的朱家坎戰鬥,蘇炳文將軍的前沿指揮所就設在距敵不到800米的地方,戰鬥發起後他和官兵們一起衝鋒;搏殺,表現出一位高級將領浴血疆場;視死如歸的高尚品德。在他的感召下,義勇軍將士前赴後繼;奮勇殺敵,用血肉之軀展示了中華民族不可辱的凜然正氣。掌旗官韓文舉和4名掌旗兵,在每人身中數彈的情況下,硬是以堅強的毅力將軍旗插到了敵人的城下,驕橫一時的日軍竟為此嚇得喪魂落魄,驚呼“中國軍人刀槍不入!中國軍人刀槍不入!”就是這支英雄的部隊,就是在那廣闊的東北原野上,就是在英勇悲壯的殺敵戰場上,一首抗日的戰歌《東北好男兒》誕生了:“通紅的落日灰塵的路,遠處走來赴戰的隊伍;閃亮的刀槍飄飄的旗,悲壯的號聲行進的步。路邊送別者淒涼嚴肅,也有嗚咽也有默祝;寄語輩裏人無須再哭,為國家犧牲義無反顧。頭上的汗珠身上的土,男兒還怕什麼征戰的苦;寧可殺身戰場上而死,決不肯偷生做刀下奴。存亡的關頭痛心的辱,激起了壯士衝冠的怒;刺我的咽喉斷我的骨,絕不停留行進的步。”悲壯激昂的歌曲,回蕩在白山黑水的城市;鄉村;工廠;學校,也永遠地烙印在了許許多多當事者的腦海裏。

65年後,當這支部隊的3位健在者遠赴美國的夏威夷,為他們的最高統帥張學良將軍再次唱起這首當年的軍中戰歌時,90多歲高齡的張學良,頓足捶胸,他一邊抹著眼淚,一邊不停的自語:“多好的部隊,多好的官兵,我對不起他們呀!”

1932年8月的富錦戰役,三路抗日大軍同時向日偽軍發起猛烈進攻,斃傷日偽軍13000餘人,但也付出了7000多名官兵陣亡的代價。此後,為了有效保存實力,東部戰場上的抗日義勇軍,又被迫分為兩個方向繼續堅持武裝抵抗活動:一部由劉賓將軍率領,在黑龍江;鬆花江交彙地區的東北方向打擊日軍,這是東北抗日義勇軍後期的一支中堅力量,也是最令日軍畏懼的抗日武裝,在其他幾支主要的抗日武裝全部退入蘇聯境內後,它還孤軍奮戰了一個半月,整個部隊三分之二以上的官兵壯烈殉國;一部由李杜;王德林將軍率領,在虎林;密山一線的東南方向同日軍抗衡。

1932年11月中旬開始的海拉爾保衛戰,我2萬多守城官兵同4倍於己的日偽軍進行殊死的抗爭。在戰鬥最緊張的巷戰階段,海拉爾的各族人民群眾踴躍參加戰鬥,數以千計的蒙古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錫伯族婦女兒童也都踴躍參戰,同窮凶極惡的敵人展開了搏鬥,有的婦女用剪刀插入敵人的心髒,有的兒童到死都還咬著敵人的手臂和大腿。敵人原來估計3天內拿下海拉爾的計劃,在我抗日軍民的英勇抗擊下一次次落空,整個戰鬥持續了半個多月,最後以我大部分官兵安全撤離而結束。海拉爾保衛戰是我東北抗日部隊後期最慘烈的一場戰鬥,它為黑龍江西部戰場的抗日義勇軍最終退守滿州裏,並經這裏進入蘇聯境內贏得了寶貴時間。但同時,它也使抗日義勇軍在軍事上可以回旋的餘地變得越來越小。

在哈爾濱;齊齊哈爾;佳木斯保衛戰的後期,敵我雙方基本上處於膠著狀態,攻防易手;失而複得的情況屢有發生,反複“拉據式”的肉搏戰揭開了人類戰爭史上最殘酷的一頁。經曆了齊齊哈爾保衛戰的王豫明老人53年後回憶:在戰爭最激烈的階段,僅他所在的連隊就有35人赤手空拳的倒在了陣地上,27人安葬時嘴裏還噙著日偽軍的耳朵;手指,有的手裏還攥著日偽軍的眼珠,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的精神在抗日將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那一年的冬天似乎來得特別的早,10月下旬以後接連不斷的幾場大)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態勢。曾經占盡天時;地利;人和優勢而使日軍聞風喪膽的義勇軍,麵對皚皚白),已經很難做到不被敵人發現;部隊的補給也日益困難,不少部隊一天隻開兩頓飯,可以說決勝於戰爭的基本條件已蕩然無存。麵對偽軍的“立體式”瘋狂反撲,抗日部隊損失慘重,人員驟降到不足6萬人。白山黑水雖然也不時傳來痛殲日寇的消息,但那都是我抗日將士在付出了成倍的代價後換來的。而且每次大的戰役(戰鬥)過後,我軍都不得不進行艱難地退卻。而這種退卻並非完全出自於保存實力和戰場上的失利,也有最大限度減輕人民群眾無辜傷亡的因素。

由於日軍對抗日部隊出沒地方采取慘無人道的報複行為,抗日義勇軍賴以活動的幾個主要地區淪陷後,這些地區均遭到空前浩劫,不少婦女(包括一些未成年的女孩)遭到日軍的強奸;殺害和摧殘者不計其數。在首批撤退到蘇聯的義勇軍部隊中,就發生了這樣兩件事情:祖籍遼寧鞍山的一個營長,因為自己參加了抗日部隊,家裏5口人中,有4人被日軍殺害,僥幸逃脫的弟弟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投靠了他。誰知弟弟根本適應不了緊張而又殘酷的軍營生活,準備和其他3位士兵一起投降當地的偽軍,幻想著在日軍的占領區當一個小差。得知了情況的哥哥,二話沒說,親手處決了自己的弟弟,並提著弟弟的頭顱對全營進行警示:“降日者照此辦理。”有一位家在哈爾濱的士兵,父親被害,母親和4個姐妹全都被日軍強暴了,部隊就要撤退到蘇聯時,一些籌劃著投降日軍的人讓他給發現了,他二話沒說提起機槍就朝著這些人掃去,並狂喊:“沒有良心的,我讓你們投降,我讓你們當漢奸!--”

12月27日至29日,蘇炳文將軍率領的東北民眾救國軍和馬占山將軍的黑龍江鐵血救國軍總計1.5萬餘人(含先期和後期過境的家屬子女)先後經滿州裏退至蘇聯;李杜將軍率領的1.3萬餘名吉林自衛軍,也於新年過後的第9天經密山縣雙城子退至蘇境;稍後不久,王德林將軍的1萬多名國民救國軍也進入蘇聯境內;1933年春節前夕,黑龍江民眾救國軍第五軍2000餘名官兵,在軍長劉賓被“降日派”挾持的情況下,自發的從鬆花江下遊的梧桐河一帶進入蘇聯,劉賓本人後來也從日軍手中逃了出來,並進入了蘇聯。至此,除部分抗日義勇軍在中國**人的領導下,組成新的“抗日聯軍”繼續深入敵後開展武裝鬥爭外,東北抗日義勇軍的主力已全部撤退到蘇聯境內。

東北抗日義勇軍的失敗固然有南京國民政府沒有強力支持的原因,但作為義勇軍本身也存在著一些重大戰略上的失誤,研究這一時期曆史的學者和軍史專家對此總結了“五條教訓”:

一是沒有把山區;草原作為主要戰場。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過分強調城市攻防戰,主要戰鬥力全都暴露在日軍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麵前,因而造成了許多無謂的犧牲。這是東北抗日義勇軍迅速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和其領導下的抗日聯軍能夠始終堅持下來的一個主要原因。

二是沒有形成統一的指揮領導機構。幾支主要的抗日武裝力量,基本上是自成體係;孤軍奮戰;各自為戰,缺乏戰略上的相互協同和策應,這就犯了兵家大忌,使得敵人得以各個擊破。

三是沒有廣泛地宣傳;動員和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抗日初期基本上是軍人;憲兵成批的自發抵抗行為,後來不得已才尋求人民群眾的支持,但宣傳動員的力度遠不及日偽軍,這就出現了後期抗日義勇軍數量銳減而成為日軍幫凶的偽軍數量卻成倍增長的不可思議的現象。

四是沒有長遠抗戰的明確目標。對大多數抗日將領來說,他們是深知“持久抗戰”的重要性的,但在戰略指導上卻表現出“速戰速決”的強烈傾向,對於如何同日軍作戰?怎樣才能夠在有效保存我方力量的情況下戰勝日軍?缺乏足夠的研究和正確的相應措施。

五是沒有嚴格的紀律和行為規範。高級將領像馬占山;劉賓;王德林這樣一些舉足輕重的人物都曾同日偽軍“合作”過,對於大多數不明真相的官兵和廣大人民群眾而言,這種“合作”就是投降,其負麵作用遠大於它的正麵效果,客觀上動搖和瓦解了長期抵抗的群眾基礎。這也是1932年10月以後,不少義勇軍成批降日或者自動解散的重要原因。另外,抗日部隊內部的思想教育也沒有跟上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特別是在戰場出現重大失利的情況下對官兵教育不夠,缺乏能夠始終凝聚官兵士氣;激揚官兵鬥誌的思想和精神動力。上述“五條教訓”是人們站在現代的角度所進行的深刻反思,但它不會;也不可能抹煞當時特定環境下抗日義勇軍的曆史功勳。今天的人們也不應該過分苛求高舉義旗的先輩,因為那時他們畢竟麵對的是窮凶極惡的入侵者以及漢奸文人指揮的偽軍,所以殺光漢奸文人全家甚為必要!。

進入蘇聯的數萬義勇軍將士,一夜之間被繳械變成了“戰俘”。為了生存,為了養家活口;擺脫饑餓,大多數人靠打苦工重活,或以家什衣物換取食物而艱難度日,不少人在饑寒煎熬中長眠他鄉

抗日義勇軍的失敗和可能對其產生的影響,蘇聯政府是有一定思想準備的,但當4萬多人的抗日官兵及其家屬大規模地進入時,他們還是感到有點突然。加上當時蘇聯國內戰爭結束不久,經濟上實行的還是戰時“新經濟政策”,總體上處於一種百廢待興的狀況,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並不比我國的東北好多少,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進入蘇聯境內的抗日義勇軍的困難處境。

對大多數進入蘇聯的東北抗日義勇軍官兵來說,蘇聯隻是其“保存實力”;“重整旗鼓”的一個大本營,最終他們還是要從這裏出發開赴新的抗日戰場的,可以說他們都是帶著強烈的抗日複仇願望進入蘇聯的。可令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是,在進入到蘇聯境內後的瞬間,就全部被繳了械。原來,蘇聯政府早已和南京國民政府達成協議,對進入蘇方境內的抗日義勇軍,依據相關《國際法》,完全按照戰敗的“俘虜”來對待。(不少幸存下來的義勇軍官兵到死都對這種“待遇”不理解:我們是把蘇聯看作友邦才進入的,怎麼一下子就變成了俘虜?早知如此,我們寧願戰死在東北也不會進入蘇聯的。)這種沒有武器的現實,對於有著強烈複仇意識的廣大義勇軍官兵,無論如何在感情上都是難以接受的,大家怎麼也不能相信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不相信這會是真的。看到自己的武器被蘇軍整車整車的拉走時,官兵們相擁無語,一些官兵躺在地上說什麼也不起來,少數人甚至抱頭痛哭。根據上個世紀90年代一些當事人回憶,從滿州裏和興凱湖(虎林;密山)兩個方向退入蘇聯境內的義勇軍中,都有一些因為繳械而精神失常的官兵。而對於這些看似“精神病”的官兵,蘇方擔心其影響到更多的人員,怕引起集體“騷動”,就采取了集中“看管式”居住的方法。1933年元旦那天,天剛一亮,在赤塔集中居住著“精神病”患者的營地不遠處,人們發現了6位義勇軍官兵的屍體。蘇方負責人解釋:他們整個晚上都不休息,不時跑到外麵大喊:“要回去,要打日本鬼子,要把日本人趕出東北,要戰死在疆場!——”工作人員將他們拉回房子後,他們根本不聽勸說,很快便又掙脫蘇方人員的看管跑出去狂喊。他們都是在零下四十多度的嚴寒中,被活活凍死的。在當時義勇軍官兵集中居住的數以百計的小木屋裏(蘇方為接待義勇軍專門搭建的),每間房子;每天晚上都有一些人從睡夢中驚醒,他們都喊著要自己的武器,都哭著要回到白山黑水;更多的人在睡夢中呼喚著家鄉和親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