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與德國的關係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Hitler)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一直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意誌帝國損害,並且想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蘇聯。在歐戰戰雲密布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意誌帝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意誌帝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西方社會認為是最強大的專製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拋棄了西方國家認為是無法逾越的意識形態的鴻溝,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這時,當時世界麵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麵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麵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麵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隻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初期戰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卷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幹半島,1941年,德國控製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隻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采取防範德國的係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係列準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占領了約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麵,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麵,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隻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製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Barbarossa)。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占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彙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裏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Вадимович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ТайныВтороймировойвойны?(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隻是由於蘇聯的戰爭準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550萬、蘇聯500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430萬(含軸心國軍隊),蘇聯290萬
編製:德國156個師又2個旅、蘇聯170個師又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38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德軍
希特勒在1943年依然擁有一支非常龐大的軍事力量。整個德國武裝部隊的總人數達到948萬人。其中野戰陸軍425萬、後備陸軍等230萬、空軍170萬、海軍78萬、武裝黨衛軍45萬。按4月1日統計,德軍共有坦克和強擊火炮5625輛。第1線飛機按3月1日的統計為6107架。不過在剔除了各種後備部隊、大量在醫院療養的傷病員,海空軍,以及占領區的維持部隊後,德國可以用於東線的野戰部隊就遠遠沒有那麼多了。截至1943年7月初,德國及其盟軍,在蘇德戰場一共擁有近400萬正規陸軍(200個德國師,40個盟軍師),約4700輛坦克自行火炮,3665架飛機,約4萬門火炮迫擊炮。
蘇軍
自開戰以來,蘇聯已經損失了1467萬軍隊,其中不可恢複傷員大約為800萬-900萬。但在1943年4月1日,對德作戰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遠東和南部邊境地區戒備部隊,仍然有841萬3千人。到1943年7月,連同內地軍區在內,整個蘇聯武裝力量總數增加到了1000萬人左右。除去戒備日本土耳其的龐大部隊(4月份多達近200萬人),紅軍野戰部隊主力都被用於對德作戰。1943年7月1日,紅軍陸軍和空軍部隊,一共在蘇德戰場展開了606萬5千9百人(其中陸軍大約是560-570萬)。再加上海軍等部隊,紅軍對德作戰軍總數為661萬2千人。1943年7月1日,對德作戰紅軍裝備如下:火炮迫擊炮105000門(包括高射炮,不包括50毫米迫擊炮和火箭炮)。根據1943年初紅軍火炮型號分析,這10萬門火炮中,76毫米炮約15000門,100毫米以上火炮約9000門,迫擊炮約7萬門。高射炮約8000-9000門。坦克自行火炮10199輛(9831輛坦克,368輛自行火炮)。《蘇聯武裝力量五十年》記載的數據有所不同,為坦克自行火炮9580輛,包括中重型6232輛,輕型3348輛。紅軍中重型坦克僅占總數的64%,遠遠低於德軍92%的比率。不含在芬蘭戰線的311輛坦克,蘇軍作戰軍有坦克自行火炮9888輛,連同大本營預備隊在內,則有12576輛。其中在6月30日可動為10060輛,可動率80%。低於德國裝甲部隊同期89%的可動率。作戰飛機10252架(包括海軍和遠程航空兵),其中新式飛機8948架。直接配合前線作戰的航空部隊,擁有6831架飛機。遠程航空兵飛機950架。大本營戰略預備隊7月增至111萬1千人,16782門火炮和迫擊炮,2688輛坦克和自行火炮,662架飛機。戰略預備隊的最高組織形式是草原軍區。如前所述,該軍區被配置在庫爾斯克方向,構成縱深防禦梯隊。
1941年6月22日淩晨3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裏的漫長戰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