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全國少年兒童讀物出版工作座談會書麵發言(1 / 1)

寫文學作品要注重語言,寫少年兒童讀的文學作品尤其要注重語言。

為什麼?

因為作者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告訴讀者,使讀者接受,不靠別的,光靠語言。

為什麼給少年兒童寫東西尤其要注重語言?

因為少年兒童還在學習語言的階段。如果作者寫的語言是正確的,健康的,美的,就能使少年兒童受到熏陶,潛移默化,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少年兒童善於模仿,還不大善於鑒別。作品中如果有些不正確不健康不美的語言,少年兒童讀了卻當作好範例,就可能養成不好的語言習慣。

語言要正確,指合乎實際。看見了什麼,聽見了什麼,感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必須扼要地如實地寫下來。唯有這樣,才能達到寫東西的目的,使讀者不折不扣地知道作者要告訴他的是什麼。要是不然,何必寫呢?

語言要健康,指合乎語法。語法就是正常人的語言習慣。正常的人在交流思想的時候,就是這樣說的,這樣寫的。語法決非捆住作者的手腳的繩索。作者要使讀者接受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選詞造句就必須合乎語法,也就是按照正常的人的語言習慣來寫。

對文學作品來說,合乎實際了,合乎語法了,還要美。

美決非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光在選詞造句上用功夫,堆砌許多形容詞,杜撰一些叫人無法捉摸的詞和句式,都是無濟於事的。不但無濟於事,還會使少年兒童受到很壞的影響。如果他們以為文章就得這樣寫,不這樣寫不成其為文章,豈不是被引入歧途了嗎?

美出自心靈,出自作者的高尚的情操。這樣說似乎有點玄虛,其實是可以捉摸的。高尚的情操包括對人生的理解,對未來的向往,對社會的責任感;再說得具體些,高尚的情操就是時時刻刻想到自己在人民之中,是社會的一員,應該而且必須為人民為社會作有益的事,一輩子這樣,決不改變。

作者有這樣高尚的情操,他的寫作態度就必然是真誠的,一定要自己有所得——也就是有了魯迅先生說的真意才動筆。他從自己熟悉的事物中確定寫什麼,然後憑自己理解的程度把它寫下來。這樣寫成的作品即使不加修飾,非常質樸,也自然有一種內在的美,因為它出自真誠,表現了高尚的情操。

技巧當然還是要講究的,怎麼組織材料,怎麼表現主題,都是需要考慮的技巧問題。技巧決不是弄虛作假,故作高深。有高尚的情操的作者決不肯用這種手段來炫耀自己多麼有才華。講究技巧最主要的是選擇最切當的形式把真意表達出來,包括規劃整篇和選詞造句。這樣做,歸根結底是為了讀者,盡一切可能使讀者容易接受,而且理解得比較深入。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尤其不能忘了讀者,不能忘了讀者是少年兒童;一定要使少年兒童喜歡看,看了能懂,能得到好處,無論在品德方麵,知識方麵,還是娛樂方麵。

一篇文章當然不能包羅萬象,要是空空洞洞,什麼都沒有,就非常之壞,不但白費了紙張印刷,少年兒童們,還有少年兒童的老師和家長,都會不滿意的。

要給少年兒童寫好東西,必須先了解少年兒童,先向少年兒童學習。希望有誌獻身於少年兒童文藝的人不要脫離少年兒童。隻有長期生活在少年兒童中間,對少年兒童有了真摯的感情,才有可能寫出他們喜愛的有益於他們成長的好作品來。

1981年10月11日作,刊《文藝報》第11期,署名葉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