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給少年兒童寫東西(1 / 1)

到明年十月,《兒童文學》創刊二十周年了。編輯同誌告訴我,打算把《兒童文學》曆年刊載的受讀者歡迎的作品編成一本集子,來紀念創刊二十年。

我說這個辦法好。記得《兒童文學》創刊之前,編輯部召開過座談會,我參加了,提出了不少希望;出版之後,開頭幾期我都認真讀過,印象不錯;“文化大革命”期間跟別的文藝刊物一樣,被迫停刊了十年左右;複刊以後仍舊很受讀者歡迎,可惜我視力衰退,不能逐期細看了。創刊二十周年,扣除停刊的年月,實際是出刊了十年。不管二十年還是十年,編這樣一本選集作為紀念書冊總是很有意義的:對於讀者來說,可以讀到《兒童文學》曆年發表的所有好作品;對於作者來說,他們的好作品再度傳播,影響更廣了;還有《兒童文學》的編輯同誌,也正好趁此機會回顧和檢查一下這許多年來的工作。

記得《兒童文學》創刊的時候,編輯部給自己提出了兩方麵的任務:一是給少年兒童提供文學讀物,豐富他們的課餘文化生活,促進他們健康地成長;二是為新作者提供發表的園地,培養他們,團結他們,依靠他們繁榮兒童文學創作。在創刊前召開的座談會上,我就這兩方麵說了好些想法,尤其著重後一方麵。我認為發現新作者,鼓勵新作者,培養新作者,依靠新作者,就刊物的編輯工作者來說,不僅是工作的方法,而且是應有的工作態度和應盡的社會義務。

聽編輯同誌談完了編選集的計劃,我就詢問近來《兒童文學》稿件的情況和作者的情況。編輯同誌告訴我:《兒童文學》每個月收到的來稿大約兩千件;每期發表作品三四十篇,其中大約一半是從投稿中選出來的,所以刊物上經常出現陌生名字。兩千件投稿中選用二十篇左右,隻占百分之一,比數不算大;但是從每期發表的作品來看,投稿占百分之五十左右,比數就不小了。編輯部還為新作者組織座談會、講習班,每年總有一兩次,給他們提供交流經驗和學習提高的機會。兒童文學創作隊伍中的好幾位新骨幹,他們的名字就是最先出現在《兒童文學》上的。編輯同誌說到這裏,臉上露出欣慰的微笑。

我聽了也十分欣慰。我問編輯同誌:新作者都是幹什麼的?他回答說幹什麼的都有,工人,士兵,農民——主要是知識青年,技術人員,最多的是中小學教師,占百分之四十以上,不過他們中間有一些已經離開教師的崗位了。我也是小學教師出身,後來離開了這個崗位。我有這樣的體會:給少年兒童寫東西,中小學教師最為適宜,因為他們幹的是教育少年兒童的工作,又最熟悉少年兒童的生活。在《兒童文學》出現的新作者以中小學教師為多,我認為這是很自然的現象。但是,如果有誌於兒童文學創作,最好不要離開教師這個崗位,理由大家都知道,不須我多說;即使不得已非離開不可,也要時時刻刻把少年兒童教育放在心間,並且不要放過任何一個接近少年兒童,跟他們共同生活的機會。

1982年10月19日作,即優秀作品選集序,署名葉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