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電視節目創製方法論(1 / 2)

我們在這裏講一些具體的創製環節。

第一,主持人。大家將來都會做編導、做記者,還有一部分同學也可能將來有機會做主持人。但不管你做什麼,將來你肯定都會跟主持人打交道。當你做導演的時候,你會怎樣要求你的主持人呢?我做導演的時候,對主持人的要求就是一句話:你要像“貞子”一樣,從電視裏麵“爬”出來把觀眾“拽”到跟前,“嚇唬”他們!作為一個好的主持人,一定要有這樣的能力;而一個差的主持人,可能就會總是“縮”在電視裏頭。大家用這種思路分析一下就會知道:差的主持人恨不得總是縮在電視裏,與電視機融為一體;而特別好的主持人,想要衝到電視外頭的感覺是很強烈的。因此,你對你的主持人,必須灌輸給他們這樣一個意識:要隨時隨地“衝”到電視外“嚇唬人”!

鳳凰衛視前年簽了一個主持人尉遲淩嘉,就是一個很好的主持人。他隻在《挑戰主持人》露了一次臉,當時鍾大年老師就給我打電話說:“那個人的電話能不能找到?”第二天我找到了電話,過幾天他就和鳳凰正視簽約了。所以,一個好的主持人,他會從電視裏麵“出來”,他不但能“抓”觀眾,你看他還能抓錢呢!他跟鳳凰簽了約,他就有錢掙了嘛,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第二,采訪。大家上過電視采訪、新聞采訪這類的課?老師都會講:“你要用理性思維,要有邏輯結構,要寫ABCDEFG,準備20個問題,問人10個問題,他可能回答5個問題比較好,然後把5個問題挑出來做……”其實,這樣的節目做出來是不好看的。真正好看的節目是用身體去采訪。我會給大家放一個我自己做的片子,告訴大家什麼是用身體去采訪——當然,不是我的身體,是主持人的身體。

第三,鏡頭。一般來說,大家會覺得可能正麵一個鏡頭,反打一個鏡頭,然後把兩個鏡頭剪接在一塊兒,長短結合,片子就剪出來了,但其實不是這樣。2004年的時候,時間做了一個北京國際紀錄片節,請了很多法國的導演來。當時就放片子,因為我們國內這幾年的科學探索紀錄片做得還不錯,比如說像《發現之旅》、《探索發現》等節目,就把這些節目的片子拿給外國導演看。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有考古的鏡頭:一個全景,幾個老頭,白發蒼蒼,在那兒刷陶瓷,然後反打,給一個特寫(鏡頭),看看陶瓷是什麼樣的。外國導演們看完這樣的鏡頭就很不理解,認為這樣有懸念感的鏡頭,就因為鏡頭選擇的問題,把整個畫麵給毀掉了。那應該怎麼拍呢?外國的導演認為:用一個搖臂或者軌道從背後拍“這些人做什麼,在哪兒”,然後鏡頭一轉,“哦,他們在刷一個盤子呢”。這樣的話,就把兩個鏡頭變成了從背後繞到前麵的一個鏡頭,就把一個簡單的鏡頭變成了一個有故事的鏡頭。我們一會兒還會看到一個例子:推上去是一個人的特寫,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等你拉出來的時候,你隻要做到“觀眾想象的那景跟你拉出來的場景不一樣”,那麼,觀眾肯定不會跑掉。鏡頭本身有很多可以敘事的方式,這些東西大家都可以從電影中去學,所以不要拘泥於看幾本書。你讀片子讀多了,這樣的感覺自然就出來了。

此外,還有音樂。這是我們國內做節目當中的弱項,因為我們對於音樂的訓練遠遠不夠。而在剪接上,也有一個鏡頭和聲音黏合的問題。我接下來給大家看兩個案例,我們從案例裏去體會音樂、剪接等元素的具體使用方法。

先來看音樂。音樂和畫麵的配合,天生可以帶來一種刺激的效果。BBC出品的《偉大的音樂家》這套盤,我建議大家去看。大家將來如果去做節目的話,我認為這是必讀的。如果你不看片子,你來電視係讀書是一點價值都沒有。我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強調“你可以不來聽課,但是你不能不看片子”,我覺得這一點到現在為止依然適用。(放映《偉大的音樂家》片段)各位同學,請問你看到什麼?就是看到這樣的片子非常“解氣”。為什麼說“解氣”呢?其實,也是由生理決定的。你的心跳有固定的頻率,當音樂和你心跳的頻率契合時,自然你就會覺得興奮。在你興奮的過程中,如果有畫麵跟音樂配合得特別好,讓你的這種興奮釋放掉,你就會覺得舒服!如果你掌握了這樣一個規律,並把它運用到了做片子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會取得好的效果:它如果讓觀眾覺得爽,觀眾就不會逃掉了,他們肯定會留在這裏看這樣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