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節 語體的定義(1 / 2)

概念的界定“最好清楚明白,使每個運用這一概念的人對它的理解與最初被界定時的理解相同。這一理想狀況又是很難實現的。比如,當該概念被頻繁地運用,以至開始出現自身的規律時,每個使用這一概念的人在理解上就多少有所不同”。

同樣,在我們對電視新聞語體進行探討時,首先麵臨的也是對概念的界定。隻有在明確的範圍內展開討論,才具有可操作性,得出的結論才可能會具有一定的價值。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的學者就開始陸續對語體進行研究。到目前為止,對語體的定義主要有以下一些有代表性的觀點:

1.張弓:“構成語體基礎的是哪些因素呢?大略說來有表達的內容、交際的目的、群眾(聽眾讀者)的特點、交際的場合等等。這幾個因素是相互聯係的。說話人、作者根據這些因素,結合實際,選擇運用民族語言材料(詞句),自然就產生一些特點。這種特點綜合而形成的類型就是‘語體’。語體不是一成不變的,是曆史發展的;語體不是獨立的語言,它是民族語言的支脈。”

2.王德春:“由於人類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在不同的社會活動領域內進行交際時,由於不同的交際環境,就形成了一係列運用語言材料的特點,這就是言語的功能變體,簡稱語體。”

3.胡裕樹、宗廷虎:“語體是適應不同交際功能、不同題旨情境需要而形成的運用語言特點的體係。這裏必須包含兩方麵內容:其一,這些語文(既指口語,也指書麵語)體係(或體式)是由於交際的對象、目的、內容、環境等的不同而產生的;其二,由於上述方麵的不同,在語言運用上形成了一定的特點,這些特點的綜合體就構成了語體。每一種語體均係適應人類社會交際需要才產生,都有著表現自己特點的不同的語言材料、語言手段。它們實際上是各種修辭現象所組成的一個綜合體。”

4.李嘉耀、李熙宗:“(語體)指的是適應不同交際領域、目的、任務須運用全民語言而形成的語言特點的綜合,具體表現為由詞語、句式、語音手段、辭式、章法及符號、圖表等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手段共同組成的特點係列。”

5.丁金國:“語體是人們在長期的語言運用過程中,對語言運用與語境的選擇關係類型化的結果。現實生活中交際語境的類型化為語言運用的類型化提供了客觀的基礎。這種類型化不是一時完成的,而是經曆了一個由不確定態到範模化的曆時沉澱過程,是具體的、個人的話語反複運用所形成的為特定的語言社會單位全體成員共識的約定俗成的語用範式,這種語用範式我們稱其為語體。”

6.袁暉、李熙宗:“語體就是運用民族共同語的功能變體,是適應不同交際領域的需要所形成的語言運用特點的體係。”

以上觀點在認識上基本是一致的,隻是表述上有簡單、複雜、全麵、概括之別。借鑒以上的觀點,我們認為,以下幾方麵應是構成語體概念的核心要素:

1.不同語體在交際條件的製約下對全民共同語的語言材料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