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第五
始祖:神農後人薑尚,漢劉邦遷神農族齊人第五支族人,後人為姓。
曆史名人:漢臣第五倫;漢數學家第五元先;唐相第五琦;唐臣第五峰;元史學家第五居仁等。
姓氏源流:第五(Dìwǔ)姓源流單純,源出有一:出自田姓,源自漢代遷徙齊國公族所改。據《姓氏考略》載:“齊田氏後,漢時齊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後漢書•;第五倫傳》載:“後或改姓。”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增強關中的經濟實力,削弱各地豪強的殘餘勢力,曾經把戰國時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國王的後裔和豪族名門共十萬多人都遷徙到關中房陵(今湖北省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原齊國田姓貴族時,因族大人眾,以門第順序被分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廣的弟弟田英為第八氏,其孫田登為第二氏,元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產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這一支後來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較普遍流傳,所以作為顯姓收到《續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後來都改為單姓“第”及“五”(伍)兩個姓氏,現在保留複姓的很少。
二、遷徙分布:第五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東漢時期,關中地區田氏後裔主要有兩支,第五姓和法姓。據《風俗通•;姓氏篇》載“第一氏,其先諸田徙園陵者多,故以次第為氏。第二氏,田廣之孫田登為二氏。第三田廣之孫田癸為第三氏。第五氏,齊諸田之後。漢高祖徙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漢第五倫,其後也。第八氏,亦齊諸田之後,田廣之弟英為第八門,因氏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氏,均無事跡。第八氏中有一位叫第八矯的曾為王莽的講學大夫。第五第氏的代表人物是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第五倫,倫少年時非常狹義,在宗族中很有威信,曾率人抗擊過赤眉軍。東漢建立後,第五倫被光武帝劉秀召見並任命為會稽太守,“雖為二千石,躬自斬草養馬,妻執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糧餘皆賤貿與民之貧羸者。會稽民俗殺牛祭祀,第五倫治之。”(《後漢書•;第五倫傳》)在任鞠躬盡瘁,多有佳績。倫遷為蜀郡太守後,以任人知賢而聞名。東漢明帝時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間,反對外戚專權,逝時年80餘。其小兒子第五頡曆任郡太守,漢順帝時為將作大匠。第五倫曾孫第五種,少年郡中有名,漢桓帝時任兗州刺史,“不避強暴,彈劾中常侍單超兄子匡,降服泰山賊叔孫無忌,遭單超陷害。”(《後漢書•;第五種傳》)卒於家中。第五種子第五巡,曾任太尉掾,也是少年有為。第五訪是第五倫的族孫,少有學識,為縣令,開倉賑濟,一縣具治,得到漢順帝的嘉獎。後任護羌校尉,邊境服其威信。第五倫家族幾與東漢相始終,且政績頗佳。東漢經學大師鄭玄曾師從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晉南北朝時期,不見第五氏事跡。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財賦十餘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稱,其兄曰第五華。可見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一個綿延長達800餘年甚至更為悠久的著名家族。第五姓望居隴西郡(戰國時秦國置郡。相當於現在甘肅省東鄉以東及隴西一帶地區)。
三、曆史名人——
第五倫:字伯魚,東漢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東北)人。先世為戰國田氏,後徙西漢園陵,便以遷徙次序為姓。少年時耿介而好義氣。王莽末年,盜賊四起,宗族鄉親爭著依付第五倫。第五倫於是在險要之處修築堡壘,賊人來後,他便率眾引弓持矛堅守自衛。先後有銅馬、赤眉的軍兵數十部圍攻他們,都無法攻克。第五倫開始以營壘首領去見郡長官鮮於褒,鮮於褒見到他後,很欣賞他的才幹,征為自己的屬吏。後來鮮於褒因過失降職為高唐縣令,臨行時,握著第五倫的手告別說:“隻恨與你相知太晚。”東漢初,被京兆尹閻興召為主簿,後任鑄錢掾,領長安市,百姓悅服。建武二十七年,舉孝廉,補淮陽國醫工長。光武帝召之,有政見,拜會稽太守。雖為二千萬官,親自鋤草養馬,妻子為炊。受俸祿僅留一月糧,其餘皆助百姓之貧者。後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聲,舉薦貧者為屬官,多至兩千石。章帝初,代牟融為司空,奏請削弱馬、竇等外戚權勢。第五倫奉公盡節,言事不阿附;性質憨,少文采,任官以貞潔著稱,後來任鄉裏嗇夫,均平徭役,調解怨忿,很得鄉裏人歡心,人們把他比作西漢的貢禹。
第五種:字興先,曆官高密侯相、兗州刺史。因彈劾中常侍單超及其侄子單匡,屢受陷害。當時人說:“清高正直,以第五種為第一。”
第五訪:字仲謀,東漢中期京兆長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東北)人。他的祖父第五倫曾做過漢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後,家境衰敗,淪為貧苦農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於他天性聰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奮刻苦,不恥下問,學識逐步淵博起來。由於漢代選拔官吏不把學府讀書取仕當作唯一途徑(正式的科舉考試在隋朝才建立),一個偶然的機會,第五訪被薦,做了某郡的功曹。這“功曹”的官,相當於郡守的總務長,除掌人事之權外,並參與一定政務的處理。第五訪克盡職守,忠於政務,頗有政績,很快被薦舉為孝廉,補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縣)縣令。第五訪任縣令後,治政有方,百業興盛,三年之間,有相鄰的幾個縣入籍新都縣,新都縣的戶數增加十倍。
第五上:東漢刺史,為官冠名州郡,永壽中以奉使稱職,拜高密侯相,懲治貪惡,剛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風郡公。能言強國富民術,不益賦而用以饒。乾元時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東漢學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統曆、九章算術,為鄭康成之師。
四、郡望堂號1、郡望:隴西郡: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省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東鄉以東及隴西南一帶地區)。隋唐為渭州隴西郡。2、堂號(缺)。
73、司
始祖:神農時司巫職官員司怪;。其它族也有司姓。曆史名人:元臣司允德;元理學家司良輔;明名醫司軻等。
姓氏起源:神農為上古部落首領時,有一位專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後代子孫以司為姓,稱司氏。春秋時,鄭國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孫以祖字為姓。為司氏一支。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叔虎,被封於郤,建立郤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亦姓司氏。春秋時有程國,伯爵,時稱程伯。至程伯休父時,為周王室司馬官,受賜為官族,其支庶子孫遂為司姓。春秋時衛國衛靈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孫世為衛國司寇,後裔以官為氏,姓司寇氏,後改為單姓司。曆史上的複姓司德、司城等,其後裔亦改為單姓司,稱司氏。還有一支司姓也形成於春秋時期,當時晉國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後世子孫也把“司"作為自己的姓氏。司軻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大夫泄寇是執政大臣之一,與叔詹、師叔並稱為“三良",因為他被封於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帶)
堂號:淮右堂:宋朝時候舒州團練司超,屢立戰功,在蔡州、絳州、鄭州、蘄州等地做官。這些地方都屬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險易,所以打起仗來百戰百勝。
曆史名人:司居敬:元朝時恩縣(今山東平原縣等地)人,生活簡樸,為人耿直至元末為鄒縣尹。他勤政愛民,常到各地查詢民情。當地縣民當時最大的困難,是要把田賦運到膠州交納,路途遙遠,往返困難。他曾三次上書,要求改運滕縣,終於得到允許。後來又了解到許多人想讀書,但沒有學校,於是他建造學宮,廣設學田,把自己的藏書也捐給學宮。他離職後,縣民為他刻石,歌頌他的功德。
司姓與思、俟、駟、汜、偲姓是五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74、福
始祖:神農裔,薑尚後人福子丹,齊公子。
曆史名人:宋僧福裕;元僧福遇;元臣福壽等。
姓氏源流:福(Fú)姓源出有三:
1、出自春秋時齊國大夫福子丹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氏考略》載:“春秋齊大夫有福子丹。”又《國語》雲:“當為福氏之始。”春秋時齊國大夫名為福子丹,他的後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為姓,稱為福氏。
2、出自唐代百濟國福富順氏所改。唐朝時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與新羅國有隙,後百濟國被新羅國所滅,百濟國中不少人逃難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的,依照漢人的習慣,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福姓,又形成了福氏。
3、出自明朝大臣張福時所改,其後世代相傳姓福氏。明朝時,有大臣名叫張福時,身居要職而兩袖清風,世宗皇帝讚其曰:“清不過富時。”因此他被稱為福時,其後人為紀念這特殊的獎賞,就改姓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得姓始祖:福子丹。福姓源流有多種說法,一說為出自春秋時福子丹之後,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認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時期齊大夫福子丹。另一說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書•;突厥傳》一書認為,福氏是唐代百濟八姓之一。後來百濟國遭滅國後,子孫疏散各地後,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順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區落戶,依照漢人的習慣,把自己的姓氏簡化為福氏,從而成為我國福氏的一支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來自明代的張福時。嘉靖年間,世宗皇曾禦口親讚他“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所以張福時就改以福為姓,以顯皇恩榮譽。福姓又添加了新的血液。福氏後人多奉福子丹為福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福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姓氏考略》載,古代春秋時期,齊國有個貴族叫福子丹,他的後代形成了福姓的一支。
到了唐唐代,又有一支福姓形成。據《唐書•;突厥傳》載,那是唐代時朝鮮半島上有一個百濟國,他們與新羅國有糾紛,新羅國就請唐朝幫忙,把百濟國並了。而百濟國的王族後代有一支來到中原定居,並起了個適應中原文化的福姓。
又到了明朝時,福姓出現了第三支。明朝有個大臣叫張福時,文武雙全,朝廷委托他運糧,他絲毫不貪汙,皇帝誇獎他:“清不過富時。”因為皇帝親切地叫他福時,他的子孫引以為榮就改姓了福。福姓望居百濟郡(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
三、曆史名人——
福裕:元初嵩山少林寺高僧,是元代中興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圓寂後,元朝皇帝追封其為“晉國公”,他是少林寺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為國公的僧人。由於福裕為中興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開山祖師相比,故少林寺僧人為其建有裕公塔,並在其塔前立“開山祖師”碑一通,以示紀念。元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並統領嵩嶽一帶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時,創建鍾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金碧輝煌,殿宇一新,僧徒雲集演武禮佛,“眾常兩千”。後福裕被元帝追封為晉國公。
福壽:元朝人,官至江南台禦史大夫,對朝廷非常忠誠。他文武雙全,打仗時奮勇當先,死後皇帝也很悲哀,追加他封號為“忠肅”。
福時:明順天府東安人,本姓張,名福時。善騎射,諳韜略。嘉靖中曆官漕運參將,晉掛印總兵,總漕務。世宗以“清不過福時、勇不過馬芳”稱之。後被言官論去。因世宗賜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後代相傳姓福。
四、郡望堂號1、郡望:百濟郡:百濟,古人稱之為東夷,初以百家濟海,因號百濟。東夷原有三個韓國: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弁韓、辰韓各有十二國,馬韓有五十四國。大國萬餘家,小國數千家,總十餘萬戶,百濟即其中之一。東漢末年尉仇台統治百濟,名為夫餘王。晉朝時期句麗據有遼東,百濟則據有遼西、晉平二郡(柳城、北平之間)。自晉以後,百濟並吞諸國,據有馬韓故地,自置百濟郡,管轄地區相當於今天的朝鮮半島。
2、堂號:福姓的主要堂號有:“百濟堂”等。
福姓與富、傅、扶、伏、阜、付、茯、甫、涪、父姓是十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75、墨
始祖:神農後裔墨如,禹師。曆史名人:戰國思想家墨子,明臣墨麟等。
姓氏源流:墨(Mò)姓源出有二:
1、出自薑姓,為炎帝後裔、夏禹的老師墨如之後,以祖名為氏。據《潛夫論》載:“禹師墨如。”傳說炎帝神農的後裔墨如見多識廣,是他的建議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後來拜他為師。大禹的兒子夏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之後就封墨如的兒子胎初為孤竹國的國君,胎初就以父名為姓,人稱墨胎初,世代相傳姓墨,稱墨氏。
2、出自墨胎氏(擬為墨氏所改,見上款),為商代孤竹君後代,後省為墨氏。據《通誌•;氏族略》載:“本墨台氏,後改為墨氏。”相傳夏朝時,夏禹封炎帝的後代於台(今遼寧省朝陽市),時稱為墨台氏,而後來簡化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後代建立諸侯國孤竹國(今河北省盧龍縣南),國君是墨胎,墨胎有兩子,分別是伯夷和叔齊,他們因都想讓位於兄弟而出外流浪,後侍於周文王,但卻阻攔周朝伐商,後因恥於食亂臣之糧,餓死終南山。他們的“賢”名流傳於世,後人就以墨字為姓,稱為墨氏。
得姓始祖:墨如。據《潛夫論》上所記載,墨如的後代以墨為姓,稱墨氏。夏禹離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請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導禹。墨如教禹說:“你當學治國之道,仁是君王之寶,施政當從仁;禮是國之體製,無禮不能從仁;民是國之根本,治國興邦要合民意。”墨如教禹三年,又為禹推薦高人西王國先生。故墨氏後人奉墨如為墨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墨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來源有二:一個是如《潛夫論》上所記載,墨如的後代以墨為姓,稱墨氏。即早在夏禹時,禹的老師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後世子孫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說法是由他姓改過來的,從《通誌•;氏族略》記載上推斷,墨氏是從墨台氏改過來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後墨台氏,改為墨氏。”的記載。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國(位於今河北省秦皇島市西麵,盧龍縣至朝陽縣一帶地方)的國君,它一直作為夏、商、周王朝的附屬國,公元前256年隨著周王朝的解體而消退。周朝初年恥食周粟而活活餓死的伯夷、叔齊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兒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齊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們的後代有以墨為姓的,亦稱墨氏。幾千年來,墨胎氏的後人分散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就沿用的這就是墨台氏祖先名字的頭一個字成為今天的墨姓。如今,墨姓的人多生活在陝西、四川一帶,而史上記載的墨氏多不於此地,因此應改有過一次大規模的墨氏轉遷。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南至安徽省碭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