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楊廣的算盤(2 / 2)

當年六月,隋國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舉兵反叛隋朝,圍攻首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卻動搖了大隋朝楊廣的統治,進一步促發了叛亂的發展。

之後的兩三年間,起事的叛軍席卷全國,農民軍多達百餘支,人數百萬眾。在同隋軍的作戰中,逐漸從分散走向聯合,形成三支強大的起義軍: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和江淮的杜伏威軍。

大業十二年十月,瓦崗軍李密率軍攻占滎陽,並於滎陽附近多次擊敗隋軍,聲威大震,控製了河南大部分郡縣。十三年二月,瓦崗軍更是進逼洛陽。

而此時,竇建德也在河北攻城拔地連連得勝,占據了河北許多郡縣。

到了後來,全國各地大小起事的叛軍風起雲湧,還有原為隋朝之貴族、官僚,以及一些豪強地主,他們多擁兵割據一方,大者稱皇帝,稱王公,小者稱總管,稱錄事。互相兼並,戰火不斷。

好在辛雷暫時在江南頂住了林士弘的發展勢頭,如果江南叛匪壯大起來,大隋朝皇帝楊廣可就四麵受敵了。

楊廣很明白辛雷的作用,不得已忍痛給辛雷這支小的不能再小的殘餘軍隊派出一千多步兵,五百弓弩兵,五百騎兵。兵馬雖然不多,多少也要意思一下,是吧?就這樣點兵楊廣還有些肉疼。

軍械、戰馬、糧草方麵倒是不缺,大隋朝富裕的流油,楊廣大筆一揮非常慷慨。

楊廣派出這點人馬讓辛雷平定江南,連身邊的虞世基都覺著看不過眼:“陛下,加上這兩千人馬,辛雷一共才五千人馬,如何是十多萬人馬的林士弘對手啊?太少了。”

楊廣又開始犯難了,多派軍隊心裏舍不得,畢竟江淮之地是重中之重。若不給辛雷的驍果軍增派軍隊,辛雷那點人馬還不夠叛軍林士弘塞牙縫的。頭疼啊!

苦思冥想,咦,楊廣突然開竅了,想到了給辛雷開空頭支票這一招。

楊廣擬一道詔書,令辛雷在長江以南就地招收兵馬,所到之處便宜行事,讓地方支援戰爭的一切需要。

楊廣自以為這個辦法好極了,自己即不用再往外派軍隊,又解決了辛雷力量不足的問題。這一招好啊,連楊廣自己都此計甚妙,感歎不已。

不過,楊廣不知道的是,這樣一來倒便宜了辛雷這家夥。

楊廣不知道以後的發展趨勢,辛雷知道啊!現在楊廣自顧不暇,大江以南這一塊今後辛雷愛咋折騰就咋折騰。

最主要的是辛雷知道大隋皇帝楊廣隻有一年的命,也就是說,一年後辛雷的上麵沒有人管轄了,他就是長江以南這裏的土皇帝。

楊廣也知道軍情緊急,剛剛過完年便催著援助辛雷的軍隊出發了。

一千步兵外加五百騎兵押送著各種物資浩浩蕩蕩開拔,前去支援辛雷的驍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