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緣起:新鄉土中國的夢想(1)(1 / 3)

夢想是人類理想的一種寄托,也是人類希望的一種表達。

以農立國的中國,經過幾千年的滄桑積澱,建構了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差序格局”、“男女有別”、“禮治秩序”、“長老統治”,具有“鄉土本色”的“鄉土中國”。

在這個“鄉土中國”,“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製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但是,曆史的變遷是不可抗拒的,1949年中國革命的勝利和1978年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自然而然地解構了舊時代的鄉土中國,開始了新鄉土中國的建構。

新鄉土中國是什麼樣的呢?中國的學者在探索著,中國的農民在實踐著,從而便有了新鄉土中國的夢想。

(第一章)緒論

新鄉土中國的夢是美好的,但要夢想成真卻是艱難的、曲折的、坎坷的。中國農民新鄉土中國的夢經曆了漫長的曆史過程,付出了曆史的代價。

水有源,樹有根,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緣起,應該從20世紀初中國農村建設思想的萌芽談起。

回顧中國百年來農村建設思想史,經曆了從毛澤東的新村主義,到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陶行知等的民國鄉村建設運動,以及費孝通的“鄉土中國”,再到建國初期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直至今天的新農村建設這一發展曆程。

一、中國農村建設思想的萌芽:毛澤東的新村主義

新農村建設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初的日本,當時叫“新村主義”。1918年,日本學者武者小路創辦了一本名字叫《新村》的雜誌。20世紀初作家周作人留日歸國後對武者小路的新村主義進行了係統介紹,新村生活引起了當時中國廣大先進青年的關注。

1918年6月,毛澤東從湖南一師畢業後,曾偕同蔡和森、張昆弟、陳書農、熊子容等人寄居於嶽麓書院半學齋湖南大學籌備處,他們在這裏進行自學,討論社會問題,自己動手挑水拾柴做飯,並設想在嶽麓山附近建立起一個半工半讀、平等互愛的新村。1918年下半年,毛澤東第一次來到北京大學,結識了李大釗等人,他認真讀了周作人發表在《新青年》上的《日本的新村》一文,並接觸了北京大學一些類似新村的“工讀互助團”,毛澤東對這種試圖用和平的方式來創建新生活和新社會的構想很感興趣。正如毛澤東於1936年在與斯諾的談話中所說:“在這個時候,我的思想是自由主義、民主改良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大雜燴。我憧憬十九世紀的民主,烏托邦主義和自由主義。”他製訂了一個頗為詳細的“新村”建設計劃,把其中的一章即《學生之工作》公開發表在1919年12月1日的《湖南教育月刊》上。毛澤東開篇就談到建設“新村”是自己多年的夢想:“我數年來夢想新社會生活,而沒有辦法。七年春季,想邀數朋友在省城對岸嶽麓山設工讀同誌會,從事半耕半讀……事無成議。今春回湘,再發生這種想像,乃有在嶽麓山建設新村的計議。”

從《學生之工作》中反映出毛澤東新村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主張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讀書與勞動相結合,知識分子要積極參予農村勞動。

毛澤東在文中指出,在新村裏,可從事種園、種田、種林、畜牧、種桑、養雞等項工作,認為“在吾國現時,又有一弊,即學生畢業之後,多騖都市而不樂田園”。而欲除去這個弊病,“第一,須有一種經濟的工作,可使之直接生產,其能力之使用,不論大小多寡,皆有成效可觀。第二,此種工作之成品,必為現今社會普通之要需。第三,此種工作之場所,必在農村之中;此種之工作,必為農村之工作”。

毛澤東認為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是一種創造性的新生活,“舊日讀書人不預農圃事,今一邊讀書,一邊工作,以神聖視工作焉,則為新生活矣”,這種工讀生活是新社會的細胞。並具體設計了一天的作息時間,即:“睡眠八小時,遊息四小時,自習四小時,教授四小時,工作四小時”,他認為“工作四小時,乃實行工讀主義所必具的一個要素。”

2.注重發展教育,主張家庭、社會、學校三位一體,和諧發展,以實現對人的改造。

毛澤東寫道:“言世界改良進步者,皆知須自教育普及使人民鹹有知識始。欲教育普及,又自興辦學校始……教育之全體,不僅學校而止,其一端則有家庭,一端則有社會”,“故但言改良學校教育,而不同時改良家庭和社會,所謂舉中而遺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可見,毛澤東主張通過普及教育來改良社會,並使個人、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和諧發展,以實現對人的改造。

《學生之工作》所設想的新村,是“以新家庭新學校及旁的新社會連成一塊為根本理想”的。毛澤東認為,現有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必須進行徹底的革命,在新村中建立一種新的家庭類型。“合若幹之新家庭,即可創造一種新社會”。新村中的每個人都必須改掉讀書人不樂田園的弊病,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毛澤東認為這樣的新村計劃可以改變舊有的教育製度和家庭製度,實現對人的改造,進而達到改造社會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