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創新:下山脫貧奔富路
武義新精神之二是創新,它展示了武義人拓寬思路,與時俱進,跳出傳統的窠臼看問題的風貌。下山脫貧是武義最具創新性的一項偉大德政工程。這項山區貧苦農民祖祖輩輩做夢都不敢做的偉大工程就是在武義人民創新精神指引下實施開來,並取得極大成效。前文已多有敘述,在此要引證的案例是“黨員家庭”掛牌的創新。
在製度保障方麵,為了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取得實效並建立專效機製,縣委副書記盧躍東、組織部部長王建四等領導多次深入農村,走村入戶,有針對性地開展調研。在調研中發現,一些農村黨員在理想信念、宗旨觀念等方麵存在著突出問題。有的黨員意識淡化,平時不把黨員身份放在心上,淡忘了黨員的責任和義務。“平常時候掩著看不出來,關鍵時刻躲著站不出來,危難時刻藏著豁不出來。”有的夫妻不敬,子女不教,不孝順父母,鄰裏不和,嚴重損壞了黨員形象。但是他們在調查中又發現柳城佘族鎮縣前村實行“黨員家庭”掛牌的活動,不僅有效地加強了農村黨員教育管理,推動了農村黨建工作,而且更好地發揮了農村黨員的先鋒作用。於是,縣委及時總結了柳城佘族鎮縣前村的經驗,2006年4月在柳城佘族鎮召開了“全縣農村黨員家庭掛牌現場會”,決定對全縣9901名農村黨員進行“黨員家庭”掛牌。
“黨員家庭”牌子的底色為紅色,中間是“黨員家庭”字樣,左上角是由黃色的錘子、鐮刀交叉組成的黨徽圖案。牌上根據各鄉鎮、街道的實際,分別寫著“牢記黨的宗旨,踐行三個代表”等口號。武義縣委建立了長效製度,加強對“黨員家庭”牌的管理。對新發展的農村黨員,從各鄉鎮、街道黨委批準其為正式黨員之日起,由黨員所在村黨支部授牌;因生產、生活的需要而遷移組織關係的黨員,從組織關係遷移日起,由鄉鎮、街道黨委通知原組織關係所在村黨支部,將“黨員家庭”牌及時收回;對已故黨員,由村黨支部收回“黨員家庭”牌,時間掌握在一個月內;黨員受到刑事處分、除名、開除黨籍和自動退黨的,不保留“黨員家庭”稱號,由村黨支部根據上級通知,及時收回;武義縣還要求每位農村黨員和群眾愛護、珍惜“黨員家庭”牌,不得以任何理由汙損“黨員家庭”牌。許多鄉鎮還結合開展“黨員家庭”掛牌工作,開展了清理村莊績務、解決曆史遺留問題等工作,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黨員家庭”掛牌形成製度後,迅速產生了積極的效應,如在一些村級集體經濟特別困難的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村,黨員幹部們把建設村級活動場所當做自己家裏的事情來辦。為了節省開支,泉溪鎮加豐村村兩委黨員幹部投工投勞,義務挖掘村活動場所場所的地基。王宅鎮兩端頭村5個青年黨員自發承擔起挖牆腳、抬石頭等基礎性工作。西聯鄉殿下畈村黨員朱文浩等10名黨員幾乎每天來到建設工地上參加勞動。王宅鎮周崗村老黨員們經常到建設工地查看,檢查、監督村級活動場所的建設質量和進度。履坦鎮後桑園村、茭道鎮沙溪村等村的黨員幹部經常主動和縣有關部門聯係,共同商議解決建設中的難題,有力的推動了村級活動場所的建設。到2006年8月武義縣177村級活動場所建設村基本上完成了村級活動場所新建或修繕任務。柳城佘族鎮祝村薑乾豐、祝水富等老黨員積極支持村莊整治工作,主動參加舊房拆遷,幫運建築垃圾。柳城佘族鎮車門村黨員們利用自己的技術特長,對70多位本村及附近村村民進行板栗種植、管理技術培訓,並幫助他們分析今年的板栗市場行情,指導他們種植。柳城佘族鎮縣前村潘水梅患有尿毒症,該村黨員帶頭捐款,兩次為她捐款2000多元。王宅鎮陶宅村黨支部書記夏福卿說,在他們村,黨員們都樂於奉獻。黨員陶振起近段時間來,每天早上六點就到到山上巡查,宣傳森林防火知識。
對於“黨員家庭”掛牌製度的推行,壺山街道三板橋村黨支部副書記何林芳頗有感受,“給黨員掛牌後,增強了我們黨員的光榮感和責任感,強化了農村黨員的角色意識,時刻提醒要注重自己的黨員身份,要自我約束、自我加壓,接受群眾監督。”王宅鎮陶宅村黨員陶雲貴說,“可不能小看這塊牌子,掛了這塊牌子後,村民都知道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感到自豪,也覺得有了壓力,不知不覺中我就變得注意起自己的言行了,增強了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王宅鎮陶宅村黨員陶銀法的家屬說,“我既然是黨員家庭裏的成員,總不能給黨員家庭抹黑吧,連平時講話、做事都要注意分寸了。”
所有這些反映,都說明“黨員家庭”掛牌製度的實施,從製度層麵上保障了農村黨員自覺履行黨員義務,遵守黨內規章製度,從而更有效地協調了人與人、黨員與群眾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