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7月15日,李默庵按照蔣介石的命令,立即調整作戰部署,命令位於江南的整編第65師火速北渡,會同靖江的第99旅,增援泰興,進攻黃橋;又令整編第49師晝夜疾進,乘虛攻占黃橋,截斷華中野戰軍東上之路;命令整編第83師由泰州東進,企圖三路夾擊華中野戰軍主力於如皋、黃橋之間。
麵對來勢洶洶的敵人,華中野戰軍也快速地研究起敵情來,尋找一個可行的作戰方案。當時,經過研究,華中野戰軍中有兩個作戰策略可供選擇。
其一,是攻打增援宣、泰的整編第65師和第99旅。這個方案的優點是就近轉用兵力,部隊不會太疲勞,時間也比較充裕。缺點是這批敵人是來增援的,警覺性不高,很可能一打就退,不易合圍;或者打得相持不下,使敵整編49師得以乘機攻占如皋,使華中野戰軍的側麵和後方都受到很大的威脅。
其二,是迅速轉移兵力,以主力作遠距離機動,直插進犯如皋的第49師側後攻擊。這個方案的優點是,行動必然大出敵人的意料,令敵人招架不住。不過,缺點是要強行軍50多公裏。當然,要做到這一點,華中野戰軍也不是不可能,畢竟必須能夠連續地打仗、行軍、打仗,正是野戰軍的長項。最後,粟裕拍板,決定執行第二個方案,以國民黨整編第49師殲滅對象。這樣一來,如皋戰役就要打響了。
7月15日晚,粟裕命令第1師全部和第6師大部向東轉兵,並用汽艇急運第七縱隊一個團先期趕回如皋,協同第1軍分區部隊扼守該城,給敵人以華中野戰軍主力還在西邊的錯覺,引誘敵人毫無戒備地向如皋進犯。
第二天上午,敵49師分左右兩路北犯。17日,敵49師右路到達如皋以東的鬼頭街、田肚裏地區,左路到達如皋以南之宋家橋、楊花橋,準備次日會攻如皋。
敵人在加快進攻步伐的時候,華中野戰軍也沒有停止腳步。差不多是在同時,第1、6師主力基本上已經抵達黃橋、如皋之間的分界、加力地區。在這裏,粟裕做了具體的作戰指示:以第1師主力搶占鬼頭街東南公路上之林樟,斷敵退路,爾後從右路之敵第26旅的側後向北攻擊;以第6師主力搶占楊花橋西南的賀家壩,爾後從左路之敵第79旅的側後向東北攻擊;第7縱隊主力則由如皋城及其東北地區向東南出擊。三路協力,殲敵於如皋東南地區。另以第1師、第7縱隊各一個團伏擊向薑堰進犯之敵,以第6師之兩個團打擊向黃橋進犯之敵。
7月18日,華中野戰軍搶在敵人之前發動猛攻。敵人根本沒有預料到會在如皋遇到共軍,這樣的突襲致使未站穩腳跟的整編49師措手不及。49師師長王鐵漢急忙打電話給李默庵,請求幫助。無奈,李默庵剛吃了敗仗,麵對這種情況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隻說讓王鐵漢堅持一天一夜,會派援軍過去的。王鐵漢自然是不高興,別說一天一夜,就是一天也抵抗不住啊。
為了保住性命,王鐵漢隻好命令部隊盡一切力量抵抗共軍的攻擊。他親自督戰,好在堅持到了19日,可是根本沒有見到援軍的影子。王鐵漢氣急敗壞,到了晚上,就把督戰的權利交給了一個參謀,自己則帶著親信逃命去了。
經過兩天兩夜的攻擊,負責殲滅左路敵軍的第6師主力和第7縱隊,將整編第49師第79旅大部殲滅,剩下1個團的敵人固守在有深溝圍繞的宋家橋負隅頑抗,部隊屢攻不克。就在第6師為解決這個團的敵人煞費苦心時,粟裕送來了妙招。“宋家橋還有多少敵人?”粟裕問道。“一個加強團。”王必成回答。“打不下來的話,就不要打了。”“司令,我們已經研究過了,打算在組織一次突擊,是有可能打下來的。”“行了,通知陣地,停止進攻。”
王必成十分不解,不願意去下命令。粟裕知道王必成的擔憂,說:“強攻不行,那就換個方式嘛。我們用政治攻勢的法子試試看。來,你們用我的名義寫封信,想辦法送給宋家橋的團長,告訴他:整編49師已被我軍殲滅大部,師長王鐵漢已經當了俘虜,希望他們立即放下武器投降,我們保證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最後,宋家橋的加強團團長看了來信,自動地帶領部下投降了。如黃戰鬥宣告結束。
經過四天四夜的激戰,華中野戰軍殲滅國民黨整編第49師1個半旅和整編第65師、第99旅各一部共1萬餘人,實現了第二次作戰預定目標,主動撤離如皋縣城。如黃戰鬥勝利結束的當天,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再次拍來電報:“慶祝你們打了大勝仗!”
海安外圍防禦戰的勝利
宣泰、如皋兩戰的失敗,令蔣介石大為震驚。他運籌帷幄的戰略戰策,不經意間已被華中野戰軍打亂兩次。這令他不得不有更大的緊迫感。為此,他把參謀總長陳誠叫過來,讓他趕緊整頓軍紀,調整軍隊狀態,向共軍開戰。陳誠自然是唯命是從,他趕忙到南通召開黨政軍聯席會議,下令第二梯隊的六個旅10餘萬人沿江北進,集中兵力向海安進攻。
海安,東臨黃海,西通揚(州)泰(州),南達長江,北接鹽(城)阜(寧),曆來是兵家必爭的咽喉要地和“南北跳板”。很顯然,蔣介石也是看中了海安獨具特色的重要戰略地位。他把攻占海安作為第一步作戰的重要目標,企圖構成西至揚泰、東達海安的封鎖線,以鞏固蘇中南部占領區,打通蘇中通向淮北的門戶。然後,實現其第二步作戰計劃,與徐州南下部隊會攻兩淮,實現其“解決蘇北”的戰略目標。他認為,海安戰略地位重要,華中野戰軍自然也是勢在必爭。因此,蔣介石決心依靠優勢兵力,采取分進合擊的戰法,一舉攻占海安,實現殲滅華中野戰軍主力的企圖。
可惜,自以為分析情況透徹的蔣介石這次還是失算了。海安固然重要,但是若死守不能改變什麼,那麼即便再重要,在關鍵時刻還是要舍棄。粟裕最後舍棄了海安,反而贏得一個“大滿貫”。
麵對敵人的洶湧來勢,粟裕沉默冷靜,讓自己的思緒平靜再平靜。他反複思考的一個問題不是如何應付敵人,而是要不要固守海安。
固守海安的話,正好中了蔣介石集團的陰謀。敵人出動的是軍事力量強大的第二梯隊,若是華中野戰軍與之相戰的話,那麼吃虧的必定是華中野戰軍。如果僥幸勝了,敵人仍舊能源源不斷地派來援軍,保持進攻的狀態;若是敗了,華中野戰軍的主力則將麵臨潰敗的結局。
可是,如果不固守海安,情況又是怎樣呢?那麼,國民黨軍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完成泰州至海安的封鎖線,使華中野戰軍的行動大受束縛。更加重要的是,連續打了兩個勝仗,戰士們的情緒都很高漲,如果不打這一仗,不僅對不起當地的群眾,更讓之前的勝仗白打了。
該如何抉擇呢?粟裕一時無法下決心,隻好在屋裏踱來踱去,思量再三。不過,粟裕就是粟裕,一個擁有高超指揮藝術的中共高級將領,是不會這麼輕易被難倒的。最終,粟裕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第1、6兩師集結於海安東北地區休整待機,7縱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這個方案解決了固守與不固守海安的矛盾。
可是,這個方案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大家想不通,士氣正高的時候,為何要主動撤出海安,實在是太可惜了。粟裕預料到了大家的反應,他必須要從思想上解決掉大家的不解與包袱。
誠然,勝敗是很重要的事情。可是,看問題不能這樣絕對。如果兩方麵糾結,為何不尋找到第三條道路呢?未必是一件壞事。粟裕的這個方案看似給興頭正熱的華中野戰軍中澆了一盆涼水。事實上,這卻是一種以退為進的戰略戰術。
主動撤出海安,是一個關係華中全局的重大決策,必須采取慎重態度。粟裕雖然堅信自己的決策是對的,但還是不敢獨自作出決定。他決定向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的其他領導同誌征求意見。想到這裏,粟裕很快就行動了。
當時,華中分局和華中軍區的其他領導同誌都在淮安。而從海安到淮海有近150公裏的路程,須經東台穿過水網地區,粟裕最初是騎摩托車,之後乘了一段人力車,接著又騎自行車、乘船,幾乎把當時能夠弄到的交通工具全部用上了,最終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趕到了淮安。
對於粟裕提出的主動撤離海安的建議,華中分局緊急召開了常委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等同誌。會議上,大家對粟裕的提議進行了討論,最終同意了粟裕的提議。同時,對於那些存疑的同誌們,除了進行思想工作外,就是要用最後的勝利來證明。隨後,華中分局把會議的決定上報中共中央、華東局和新四軍軍部,很快就被批準實施。
1946年8月2日,粟裕返回海安,立即調整兵力部署,將主力第1師、第6師集中在海安東北地區休整,待機殲敵。第7縱隊在海安外圍打運動防禦戰。
自7月30日起到8月3日,海安運動防禦戰一共打了四天的時間。在這四天的戰鬥中,第7縱隊隻用了3000多兵力,卻英勇抗擊了5萬多敵人的輪番猛攻,殺傷敵軍3000餘人,自己傷亡僅200餘人,創造了敵我傷亡15∶1的紀錄。
8月3日,海安運動防禦戰任務完成,華中野戰軍主動撤出海安。國民黨軍得意忘形,各部紛紛報捷,謊稱殲滅華中野戰軍人數竟達二三萬人。第1綏靖區司令部錯誤地判斷:“蘇北共軍已經一敗塗地,主力第1師、第6師下海北逃。”事實真如國民黨吹噓的那樣嗎?
自然是不準確的。
事實上,華中野戰軍指揮機關和第1、第6兩師主力部隊3萬多人已經在海安東北的位置悠閑地休整了兩個星期,有的部隊駐地距海安城僅僅七八公裏,天天出操上課,開會唱歌。但是,由於這裏是老根據地,群眾基礎好,地方政府和民兵、群眾嚴密封鎖消息,抓捕敵人的諜報、探子,使敵人成了瞎子、聾子,對華中野戰軍的動向毫無所知。曆史總在重演。就在次年的3月,中共中央為了顧全大局,同樣采取了這種以退為進的法子,主攻撤離了延安,反而獲得了更加自主的把控權。
速戰速決的李堡之戰
華中野戰軍主動從海安撤離後,令蔣介石興奮不已。他以為他們的第一步作戰目標已經達到,決定按照預定作戰計劃,調整部署,分兵占地,在東起海邊西至揚州的150公裏地段上擺出“一字長蛇陣”的封鎖線,企圖清剿封鎖線以南占領區,然後實行第二步作戰計劃,與徐州南下部隊會攻兩淮。
8月6日,國民黨整編第65師及第105旅由海安東進,連占西場、丁家所,準備繼續東犯。這一路,敵人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他們以為是共軍是真的害怕了。其實,粟裕正帶領著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養精蓄銳,來個放長線釣大魚呢!
粟裕了解到敵人的動向後,興奮地說:“此乃一良機也,不可錯過!”由此看來,粟裕是打算收網了。1946年8月7日早晨,粟裕給中共中央和華中分局發電報,稱“殲敵良機已到”,同時建議在淮南的第5旅東調至蘇中地區參戰,以便集中兵力於主要作戰方向。
8月8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複電,表示“殲敵良機已至,甚好甚慰”,指示:“預備部隊或鉗製部隊如有可調者,望張、鄧、譚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華中野戰軍政委譚震林率領第5旅和華中軍區特務團到海安參戰。
在這期間,國民黨軍繼續進犯,於7日進占李堡,8日進占角斜。9日,其整編第65師經海安去泰州、黃橋接替整編第25師的防務。10日,新7旅又去接替第105旅在李堡一線的防務。
國民黨軍隊頻繁調動,給華中野戰軍造成了在運動中殲敵的大好時機。
粟裕當機立斷,決心集中兵力,首先在運動中尋找李堡之敵予以殲滅。具體的部署如下:以第1師攻殲李堡、角斜的第105旅主力;以第6師攻殲丁家所守敵第105旅一部;以第七縱隊及第18旅分別位於賁家巷東南和西場南北地區,合力殲滅可能由海安東援之敵新7旅,並阻擊可能由如皋東援之敵。
李堡,位於蔣介石布置的“一字長蛇陣”的東端,孤零零地駐守著一個團的兵力。此時,國民黨新7旅副旅長田從雲正率領著一個團的兵力來接替105旅314團的防務,交防者的電台、電話機剛拆除,接防者的電台、電話尚未架好。就在這關鍵時刻,華中野戰軍突然發起攻擊,令國民黨軍猝不及防,陣腳大亂,一夜之間兩個團被全部殲滅。接著,蔣軍新7旅旅長黃伯光率領的一個團也落入華中野戰軍打援部隊預設的“口袋”中,再次遭到全殲的命運。
李堡之戰,前後曆時20小時,華中野戰軍殲敵1個半旅達9000多人,生俘少將旅長金亞安、少將副旅長田從雲,又贏得了一個重大勝利。至此,粟裕指揮蘇中部隊已取得四戰四捷了。
打掃戰場時,第1師師長陶勇聽說抓到了國民黨的將軍,說:“找來談談。”
來的是少將副旅長田從雲。他滿頭花白頭發,一口雲南腔,顯得有些拘謹。陶勇請他吃過飯以後,話才慢慢多起來。陶勇問:“你們怎麼一下子把兵力拉得這麼散?”田從雲答:“海安打得正熱鬧,誰知你們到哪裏去了。各部向上報,消滅貴軍多少多少人,算起來得有個兩三萬吧。上麵說,蘇中共軍一敗塗地,主力1師、6師下海北逃,忙著要我們占地方,說是鞏固收複區。地方這麼大,兵就這麼多,一撒開可不就散了。”“我們這次過來,難道你們一點也沒有察覺?”“情報失靈嘛!我們一過來,老百姓躲得老遠,耳不聰,目不明。”田從雲歎了口氣說:“老百姓躲開倒也罷了,遍地是民兵,分不清哪個是兵,哪個是民,到處打冷槍,到處抓我們的諜報人員、坐探,捉得一幹二淨,去一個捉一個,去兩個捉一雙。唉,我們成了睜眼瞎了,哪能不打敗仗!”
這個少將俘虜的一番話,恰恰說明粟裕的決策和指揮確實是料敵如神,所向無敵。
8月13日,中央軍委發電給粟裕、譚震林並告陳毅、宋時輪,指示:“蘇中各分散之敵利於我各個擊破,望再布置幾次作戰。即如交通總隊,凡能殲滅者一概殲滅之。你們如能徹底粉碎蘇中蔣軍之進攻,對全局將有極大影響。”新的任務下達了,粟裕和華中野戰軍又要開始投入新的戰鬥中了。接下來,等待他們的是什麼呢?
蘇中戰役的第五個勝仗
李堡一戰,使蘇中戰局發生新變化。國民黨軍連遭華中野戰軍4次毀滅性的打擊,損失了3萬多人,使其在蘇中的機動兵力已經不多,不得不調整部署,把重點放在扼守南通、丁墊、如皋、海安這條公路幹線,加強海安泰州之線以南之間的防禦,以確保其占領區。同時,蔣介石還積極準備以其整編第25師由揚州、仙女廟地區乘虛北攻邵伯、高郵,威脅兩淮。
既然敵人的軍事部署得到調整,那麼華中野戰軍的戰略戰策自然也是要發生改變的。
針對變化的敵人,粟裕經過考量後決定:從敵側翼南通、如皋一線打開缺口,鑽到敵人的肚子裏去打,威脅敵人後方基地,打亂敵人部署,造成殲敵良機。具體的作戰方案,粟裕想出兩種。其中之一是從正麵進攻海安和如皋,另一方案是避開正麵,攻其側翼或後方,吸引敵人來援,尋殲敵人於運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