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壓抑有如下特點:

內向性。當個體與現實生活發生衝突時。個體不是積極地調整。而是采用了退縮、回避矛盾的方法,自我克製、自我約束、息事寧人,以求得心靈上的安靜和解脫。

消沉性。回避不等於解決。隻要矛盾存在,就不可避免地使個體體驗到不愉快的情感。這種感情與日俱增。逐漸使整個心理消沉下去。心情壓抑者自我感覺往往是不好的。

潛意識性。潛意識時常支配人的需求和動機,例如一個事業上屢遭失敗的人很想幹一件一鳴驚人的事情,如製造一出事端等;又如越是禁止的事物,人們越是想去打聽其奧秘等等。

心情壓抑存在於社會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中,它與個體的挫折、失意有關,繼而產生自卑、沮喪、自我封閉、焦慮、孤僻等病態心理與行為。一般而言,心情壓抑的行為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麵:

①憂鬱。憂心忡忡,失眠、易疲勞,精神不能集中,性格古怪、自我封閉、不合群,對前途失去信心,感到外部壓力太大,情緒低落,自慚形穢。手足無措等。

②厭倦。對任何事都失去興趣,懶得和人講話;工作、學習、生活的效率急劇下降;不願承擔社會工作和義務;沒有成就感等。

③優柔寡斷。意誌薄弱,做事無主見、不果斷、猶豫不決,沒有敢為天下先的魄力與勇氣等。

④社交障礙。不願與人打交道,表情呆滯,少有笑言,敏感多疑,時刻提防他人,做事小心翼翼,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⑤軀體化焦慮。自我感覺不好,焦慮症狀:頭痛、腸胃不適、疲倦等:有的則以暴飲暴食的方式去擺脫壓抑感,結果導致肥胖症。

改向行為。越是被壓抑的情緒、思想,越是可能在適當的時候以改頭換麵的方式表現出來,如一個學生在學習上遭到挫折。他的成功感受到阻撓,則可能在另一種場合去表現自己,或愛好文體活動,也可能以惡作劇來釋放能量。表現自己。

心情壓抑的成因主要有:

⑴從外部環境來看,心情壓抑的成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

行為規範的影響。行為規範是調節、約束個體行為的行為準則。如果行為規範太多,過於嚴厲,或者規範與個體的接受程度差距甚遠,個體極易產生壓抑感。

工作學習與生活上的壓力。作為個體,工作、學習、生活等實踐活動都必不可少,倘若人的能力不能承擔這些任務,或者長期超負荷地工作、學習、生活,不堪重負,個體就可能感到痛苦與壓抑。

緊張的人際關係。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增強人的自信心,滿足人的社交需求;而緊張的人際關係會使人變得頹廢,個人的誌向處處受挫,自然會產生孤獨無援的感覺。

⑵從主觀原因來看,有以下情況易產生心情壓抑:

個體的某些身心條件較差。如生來長得醜,有生理缺陷,或者不及他人等,都可能引起他人的消極評價,個體就極易產生自卑感、自我否定感。有些人可能會加倍努力,化壓力為動力,有些人則可能感到壓抑和痛苦。變得自我封閉或自暴自棄。

某些氣質與性格。按心理學上的說法,人有四種典型氣質:膽汁質、多血質、黏液質和抑鬱質。根據氣質的特點屬抑鬱質的人具有敏感、多愁善感的特點。性格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模式,外向性格的人遇事往往用情感將它表現出來;內向性格的人則常常把感情壓抑在內心。其中消極的情感會轉化為壓抑感。

【心理處方】

要正確麵對社會現實。看待社會不能過於理想化,應正視社會、承認差別。努力縮小與別人的差距才是最重要的。要正確看待自己。認清自己的優缺點,有點繼續發揚,缺點予以改正。主動接受自己的錯誤,坦然麵對挫折,確立一種自強、自信、自立的心態。

①多讀些聖賢哲理與名人傳記。聖賢名人之所以成功,就是他們能從挫折中走出來。讓你知道人的一生會遇到許多挫折,如何戰勝挫折,如何到達成功的彼岸等。

②積極做些富有建設性的工作。應與懶惰作鬥爭,不妨去早練、讀書、寫作、交友、上街、娛樂等。

③主動幫助別人,樂於助人,使人精神、健康。做些誌願性的工作,如社區服務或幫助老人那東西,心情就會好些,你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④讓快樂進人你的生活。讓快樂圍著你繞,讓微笑常寫在你臉上。不妨每天做些激烈的活動,多參加社交活動,如朋友聯歡會、聚餐或看電影等。

⑤堅持鍛煉身體。通過體育鍛煉,出一身汗,精神就輕鬆多了。例如散步、慢跑、遊泳和騎車等,可使人信心倍增,精力充沛。

⑥回歸自然,有益於身心健康。漫步在田地間,看春華秋實,聽蟬鳴鳥啼,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你會付出很多美好的遐想,悟出人生的哲理,以調適自己不適的心態。

7、如何戰勝內心的孤獨

我們內心的孤獨從何而來?為什麼有的人身處鬧市卻覺得已經被世界拋棄,而有的人固然孑然一身卻生活的充實而富足?

孤獨是由於自己與他人的空間距離或心理距離,而造成交流困難的一種心理障礙,嚴重者將最終導致抑鬱症。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屬於自己的經曆、體驗和意識,當一個人過於沉浸在自己的意識中,渴望自己的內心被他人理解又發現很難與他人交流的時候,便產生了精神上的孤獨。

【專家診斷】

孤獨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很自卑,對自己的主觀評價過低,覺得別人都不願意與自己交流,為了滿足自己維護與保全自尊的主觀願望,他們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自己封閉起來,最終自陷孤獨境地。

有的人恰恰相反,很自傲,對自己的主觀評價,認為身邊的人都過於平庸而不配與自己交往,其結果隻能是落得孤芳自賞,孤家寡人,陷入了孤獨的境地。

還有一種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弱者。他們認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於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麵都自覺認為自己將是受嗬護、受照顧的,如果缺乏了主動地關心和照顧,他們脆弱和多愁善感的一麵便展現了出來,覺得別人都沒有理解自己,從而陷入了孤獨。

總的來說,這些都是自我認知的偏差造成的。

以下是一些孤獨心理的預警級心理活動:

1)即使在歡陝的場合,也很難被當時的氣氛感染,仍然認為自己很孤單。

2)覺得大多數人很難溝通,認為別人都不理解自己。

3)過於內向,有什麼心事沒有一個能傾訴的人。

4)認為人們都各懷鬼胎,不值得信任。

5)心裏很希望別人來接近你,但是自己卻不采取主動。

6)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人。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不能忍受長期的孤獨的,但是,有的人自己將自己推至了孤獨的境地。

還有一種孤獨是有思想的人才能體會的。這種孤獨是我們的文明帶給我們的。一個人,當他的人性開始萌發、靈魂開始蘇醒時便有了希望別人理解、傾聽的願望,繼而希望與別人有一種心靈的默契。但是,這樣的默契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於是,孤獨來到了。這類孤獨是人生的獨特景致,可能導致人們深刻的思索,靈感的閃現,認識的飛躍,有思想的人們並不害怕孤獨,而是在孤獨中去認識人生豐碩壯美的另一片風景。

有孤獨症的人總覺得自己很難與他人溝通,總是與他人格格不入,總對他人懷有敵意,對自己的事情總是有太多的不平衡感,一直精神上壓力很大,自己很痛苦,身邊的人們也感覺到很不舒服。許多有孤獨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傾向於在社交時對他人和自己給予嚴厲的、苛刻的評價,從而使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係。總之,產生孤獨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⑴對他人和自我的消極評價。

孤獨的人可能更內向、焦慮,對拒絕反應更敏感,並且更容易抑鬱。孤獨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費更少的時間,不經常約會,也很少參加集會,沒有什麼親密的朋友。在人際交往時,他們對自己和對方的評價極端消極。

⑵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樂意與別人交往,但一旦進行比較重要的而且時間較長的交談就會出現困難,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更沒有機會去訓練社交技能,所以,難以有持久的朋友。他們對自己的夥伴不太感興趣,常常不能對於對方所說的話加以評論,也較少向對方提供有關自己的信息,相反,這些孤獨者更多的是談論自己並且常介紹新的與對方的興趣無關的話題,傾向扮演一個被動消極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說,在交談中不願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們常常感到與孤獨者交往很乏味,他們不知道這種交往方式是怎樣趕跑了潛在的朋友。所以,當別人期望他們多暴露時,他們卻暴露得很少,而當別人不期望他們過多暴露時,他們卻暴露得太多。結果,在別人眼中他們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議的,別人也據此做出相應的反應。

孤獨者因為采用消極的交往方式,並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難以與他人建立親密的友誼。與這些人交往常常讓人感到不愉快,於是他們很難建立有助於他們發展社交技能的人際關係,因而難以擺脫孤獨。心理學家認為,通過基本社交技能的訓練,可以使孤獨者走出孤獨的惡性循環,並已廣泛應用於心理谘詢與治療的實踐中。這些方案提供一定的希望,即孤獨不必陷人抑鬱的惡性循環之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