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當代名醫心病臨證經驗選評(三)(1 / 3)

養陰清熱寧心法

治陰虛內熱,心悸煩熱,頭暈腰酸,口渴盜汗,舌紅苔少,脈數或促結代。方用補心丹合一貫煎化裁:生地25克、黨參20克、北沙參20克、丹參30克、當歸12克、玉竹30克、五味子12克、苦參20克、柏子仁10克、金銀花15克、大青葉15克、遠誌10克、石菖蒲12克、甘草10克、珍珠母30克。

溫陽活血利水法

治心腎陽虛,心悸氣短,活動後加重,畏寒肢冷,尿少浮腫,麵色青紫,舌胖質暗,脈細數無力或結代。方用真武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黨參30克、白術12克、附片12克、茯苓20克、桂枝12克、澤瀉20克、當歸12克、丹參15克、北五加皮6克。淡附片(先煎透)12克、菟絲子12克、熟地黃18克、桂枝8克、仙茅9克、仙靈脾9克、黨參9克。

溫陽健脾活血法

治心脾陽虛,心悸氣短,腹脹納少,輕度浮腫,舌胖質暗苔白,脈細數或結代。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20克、川芎12克、赤芍]5克、柴胡10克、升麻6克、桂枝10克、益母草10克、車前草12克、紅花10克、丹參12克、北五加皮6克。

二是心髒氣陽不足,陰陽並損氣促,麵紅升火,自覺胸中有氣上衝咽喉,四肢欠溫,口不渴,舌紅潤,苔薄膩,中光剝,脈細,可仿仲景大黃附子湯、附子瀉心湯、腎氣丸之意,陰陽同調,尤應用附子溫振心腎陽氣,即使陽損及陰,或兼心火,或兼肝陽,皆不必畏懼,常以附子合生熟地、麥冬、或合川連、梔子,或合石決明、羚羊角、夏枯草,或合紫石英、交泰丸引火歸原。

熟附片(先煎)6克、炙生地15克、炙甘草9克、炒黨參15克、生黃芪20克、全當歸9克、麥門冬12克、丹參15克、生山楂15克、紫石英(先煎)20克、黃連3克、肉桂15克。

三是虛證胸痹,多由心之氣血陰陽虧損,不營而痛、非不通之痛,故治療中遵“虛痛者必須補之”之訓,或溫振心陽心氣或滋補心陰心血,使心髒得以營養濡潤其痛自止。初診,心痛於活動時頻作,形寒便爛,神疲,舌淡邊有癍斑,脈濡細。此時心腎陽氣不足,絡有留瘀,治當溫陽益氣,化瘀止痛。

方用:熟附片(先煎)9克、瓜蔞皮10克、川桂枝6克、妙黨參15克、炙甘草6克、麥門冬12克、當歸12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9克、廣鬱金9克、失笑散12克。

當心腎之陽漸複,而心陰受損時,麵紅升火,心慌不寧,舌偏紅,脈沉細小弦,則改用益氣養陰的炙甘草湯加減。

若肝陽偏亢,症見目花指麻,口幹,則轉養心平肝法,增入平肝潛陽之品,如夏枯草20克、生牡蠣20克、羚羊粉(分吞)0.6克。最後以散劑收功,參三七18克、生曬參45克、沉香粉14克、研末和勻,1日2次,每次吞服1.2克。要善於認脈。心律失常的脈象可見數(促)、遲(結、代),但不可拘於熱數寒遲之說。

以數脈而言,確實多見於陰虛心火旺者,當以養陰清心為主,即便用複脈湯,亦多去桂、薑、酒,而重用養陰清熱之味。熱盛者,甚至可用犀角地黃湯類。但臨證亦可見數脈而兼沉細或微細,伴麵浮肢腫,動輒氣短,形寒舌淡,切不可因其脈數,而作熱看,應四診合參,辨為心氣心陽虛衰,守溫補法,以益氣溫陽之劑,如附、桂、參、芪之類。最棘手的還是寒熱夾雜,陰陽互損之證,逢此每取附子、川連或附子、麥冬、生地同用,常可得效;以遲脈而論,常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類方治療,確實有效(遲而有力非此方所宜),但臨床也應注意陽損及陰而見舌紅口幹,夜間升火者,需陰陽並調,常以苦參片代附子,亦有強心利尿之功。而萬年青根則於寒熱兩證均宜,同時炙甘草重用9克、可減其苦寒傷脾敗胃之弊。倘陽虛明顯再合附子,則強心功能更著。

凡脈結代者,均有氣血流通不暢,故方子宜加流通氣血之品,如歸、益母草、丹參等。但結代之間又有區別,“結脈皆因氣血凝”,故重行氣活血,“代脈都因元氣衰”,則重在補益心氣,尤其是成聯律的代脈,心髒虛弱更明顯。此外心律失常屬虛者,如出現胸悶或胸痛隱隱,乃心氣不足,搏動無力,不能營給所致,與瘀阻者迥異,切不可破血通瘀,當補之養之。

要善養心神。心律失常多見心悸且慌,易驚難寐,多為心神虛所致,治重護養心神。心氣虛者選用歸脾湯,錢氏養心湯;心陰虧者選用甘麥大棗湯、酸棗仁湯、琥珀多寐丸、天王補心丹、朱砂安神丸、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心之陰陽氣血皆虧則常用複脈湯。均可酌加鎮心安神之品,如靈磁石20克、龍骨20克、牡蠣30克、龍齒30克、磁朱丸10克。但應選用恰當,磁石性寒下沉,脾虛便溏者避之;龍骨收斂,痰濕內蘊或便秘者不宜,而汗多者首選;牡蠣兼通澀兩性,但氣味濃烈,納呆者少用;磁朱丸因金石之品,有傷胃之弊,用量應輕,吞服3-5克、包煎9-12克、不能久服。

要善理兼證,心律失常,每因兼證而加重,如女子經期加重,青年常因感冒引發,老年則多心肺同病,常因痰飲內阻而久治不愈,故應善理兼證,分別參以調經、解毒清熱,化痰法。

5.23程門雪

心動悸,胸滿悶痛,頭眩夢多,係胸氣鬱痹則中陽不展,心絡瘀阻則心氣結滯,必致痰濕留聚,可用《金匱》瓜蔞薤白湯和《金鑒》丹參飲並佐以化痰濕的二陳湯法取效。

方用:薤白頭9克、瓜蔞皮9克、紫丹參15克、白檀香2.4克、廣木香2.4克、雲茯苓9克、製半夏9克、陳廣皮4.5克、幹菖蒲3克、酒炒黃芩4.5克、川桂枝1.5克。

5.24黃文東

心悸發生,因心氣虛弱,陰血虧虛,痰濁擾心,瘀血阻滯,有虛有實。伴脈結代者,則以胸陽痹阻,心陽不振,脈絡瘀滯為多,虛實兼有,且多因虛致實,其中脈絡瘀阻是導致心動悸脈結代的關鍵,故治療采用溫通心陽,益氣養心,化痰順氣的同時,更注重活血化瘀,通利血脈,用藥當以靈動流通為宜,靈動人絡,流通去滯。

血脈通利,則心陽易複而心悸能除。常用炙甘草6-9克、桂枝4.5克、補益心氣,溫通心陽;全瓜蔞12克、旋覆花9克、寬胸散結,化痰順氣;鬱金9克、降香6克、理氣解鬱,降氣暢化;紫丹參12克、當歸12克、赤芍12克、茶樹根30克、活血化瘀。

如見陽氣虧虛而畏寒肢冷,脈沉而結者,加熟附子6-12克、仙靈脾9克;氣虛明顯,神疲乏力,氣短易汗,加黃芪12克、黨參9克;痰濕較重,胸悶苔膩,加法半夏9克、陳皮6克;如口幹舌紅等陰虛之證,同時又見胸悶,舌青苔膩,脈結代,則不宜滋膩太過,以免氣機鬱滯,心陽遏阻,稍佐清養陰液之品,如麥冬、玉竹;若胸陽痹阻,氣機窒息,胸悶殊甚,或伴胸痛者,可加薤白頭9克、合桂枝、瓜蔞,增其溫通心陽,寬胸理氣之功。

5.25薑春華

5.25.1活血化瘀,舒心通脈

臨床上某些器質性心髒病等引起的心悸心痛,舌紫,脈遲澀或結代,不論寒熱虛實,必有心血鼓動不暢,血脈運行障礙或瘀血搏擊脈絡的病理,此時瘀血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脈,方取血府逐瘀湯合丹參飲加減:丹參15-30克、川芎6克、當歸9克、紅花6克、生地15克、全瓜萎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桃仁9克。

寒甚加川椒1.5克、細辛3克;陽虛加桂枝4.5克、附片12克;胸悶加薤白9克、枳殼6克;氣虛加黨參15克、黃芪15克;瘀而有熱加赤芍12克、丹皮6克、大黃9克。

5.25.2溫陽化痰

宣暢心脈痰飲停蓄,心陽不振,症見心悸眩暈,胸脘痞悶,痰奏氣短,形寒肢冷,或胸痛徹背,背寒冷如掌大,或浮腫小便短少,惡心吐涎,苔白膩滑,或弦遲或短結代。治宜溫通心陽,化痰蠲濁,宣暢心脈,常以附桂合瓜蔞薤白半夏湯化裁:附片9克、桂枝6克、川椒1.5克、細辛3克、全瓜萎15克、薤白9克、製半夏9克、茯苓9克、白芍9克、五味子9克、生薑3克。

心悸怔忡心肝同病者,臨床並不少見。故其法當肝心同治。在治本上以調理氣血為大法。炙甘草湯與生脈散為主方,尤以心氣心血為主,在治標上注意濕熱與血瘀之偏重。可分3類處方。一者心之陽氣不足,治重調補心之陽氣。紅參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蠶砂10克、白芍10克、秦艽10克、黃芪15克、玉竹15克、丹參15克、茯苓30克、苡仁30克、茵陳30克、虎杖30克。二者濕熱偏重,治重清利濕熱。

太子參15克、玉竹15克、丹參15克、魚腥草15克、貫眾15克、連翹15克、首烏15克、菊花10克、青蒿10克、杏仁10克、麥冬10克、甘草10克、川貝10克、棗仁10克。三者血瘀偏盛,治重在化瘀。

黨參15克、玉竹15克、首烏15克、生山楂15克、白花蛇草15克、夏枯草15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紅花10克、甘草10克、柏子仁10克、茯苓10克、川芎4克、三七4克。

5.76黃壽人

怔忡病常分虛寒、虛熱、瘀血、痰飲4類。對虛熱型中年以上患者多見,不可忽視。此型除心悸怔忡外,常伴心煩失眠,頭昏眼花,健忘遺精,腰酸神疲,口幹,舌紅少苔,脈沉細數。病機屬肝腎陰虛,陰虛內熱,虛火擾心,故自擬三子養陰湯,主治以滋養肝腎,清熱寧神。方用:枸杞子12克、女貞子12克、沙苑子12克、生地24克、黃連6克、菊花9克、棗仁12克、朱柏子仁1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