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致富路(1 / 2)

吳子軍

天剛蒙蒙亮,山間的晨霧像一條銀灰的帶子還在山村和村旁邊的核桃林裏穿行,上寨村的張大爺坐著兒子張二柱開著買回不久嶄新的四輪車,拉著從村裏收購的當地特產—羊肉和核桃,出村正駛上兩年前由縣裏實施“村村通”工程花費100多萬元高質量修建的水泥道上,忙著趕往縣城占個好攤位、賣個好價錢。

“這一趟除去各項開支,少說也能淨掙伍佰,這個月至少能掙……”正閉著眼睛歪著腦袋麵帶微笑坐靠在行駛平穩的四輪車裏想著美事的張大爺,突然被兒子的急刹車嚇了一跳,急忙睜開眼睛,邊揉著因刹車被碰痛的腦袋邊著急地問兒子:“怎麼啦,出啥事了?”“沒事,是路邊候車亭頂棚的一塊鐵皮被風吹翻了,我想下車把它蓋好了再走!”看著兒子打開車門下車的背影,張大爺理解兒子的心情,這條致富路,太來之不易了,它凝聚了鄉親們多少心血和汗水、承載了多少幸福的期待嗬!

張大爺在這條路上走了快七十年了,道路的成長變化,他了如指掌,他關心這條路就像關心自己的孩子一樣,因為這是他們村通向村外的唯一通道。

“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道路凹不平,牛車也遲疑”,這是六、七十年代他們全村人走過的這條道;八十年代,改革春風吹進了小山村,吹走了人們陳舊的觀念,吹來了鄉親們致富的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時任村支書常掛嘴邊的話,為了快點脫貧致富,鄉親們熱情高漲。說幹就幹,支書帶領鄉親們上山采石頭,下溝挖砂土,驢馱車拉,肩挑手提,砌路基、鋪路麵,餓了啃口饅頭,渴了喝口涼水,腳掌磨泡了挑穿了接著走,手指擦破流血了簡單包紮一下接著幹,誰也沒有叫苦,更沒有誰喊累,經過近一年的艱苦奮戰,硬是把這條長約六公裏寄予了鄉親們無限期望的沙礫路鋪成了,大家心裏甭提多高興啊!鄉親們都親切地稱它“致富路”。但美中不足是這條致富路常 被山雨侵襲,每年都要衝了修、修了衝、衝了再修來回折騰幾次,每次都因資金受限村民們隻能幹些填填補補的事。這些年來,山雨衝毀路麵的問題成了全村人難以治愈的心玻

“爹,您看,我把那個棚頂又重新蓋好了,在鐵皮上還用鐵絲和釘子進行了加固,風再也吹不掉了!”正閉目深思的張大爺被兒子的喊聲打斷了思路,忙睜開眼睛,看到二柱己坐在駕駛位置上正用手向右前方比劃著,順著兒子手指方向透過車窗看去,隻見剛才翻著的鐵皮被牢牢地固定住了,“不是我多事,您也知道,這條路來得太不容易了,它是我們山裏多少代人的夢想,現在多虧趕上了國家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惠農’好政策,幫我們村徹底治好了這塊心病,我們每個村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好好保護它,讓它長期為我們出行提供方便,為我們發家致富提供更長久的服務,”二柱啟動車後接著說道:“我聽村支書說,現在路修好了,來去方便,想來我們這兒玩的城裏人也多了,縣裏還準備把我們村裏的平型關戰役戰前動1會遺址作為旅遊景點進行開發呢!”

看到兒子說話時得意的表情,張大爺心裏也著實高興,是啊!自從縣裏投資把這條原來經常 被雨水衝毀的沙礫路建成了今天這條排水綠化和其他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的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以來,村裏跑運輸的專業戶多了,以羊為主的養殖業和以核桃為主的種植業得到了加速發展,村民們收入顯著增加,自家不也是靠這條路掙錢才把原來那間狹窄陰暗的窯洞變成了現在寬敞明亮的磚瓦房嗎?還有二柱的車,現在又要搞旅遊開發,真是太好了,以後賺錢的機會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