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帶電的土壤
演講者
貝多芬,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26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逝世。享年57歲。
貝多芬不僅是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也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被尊稱為樂聖。為世人留下了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土耳其進行曲等不朽的樂章。
演講背景
1808年,貝多芬遇見了自己的女學生——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年輕女子。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貝多芬對她產生了強烈的好感,此後,貝多芬向特蕾澤寫了許多封情書,傾訴感情,並且認為:是她把自己從耳聾的危機之中解救出來,自己將證明不會讓她失望,會更加勤奮地創作。這次演說,其實是貝多芬向特蕾澤訴說自己有關音樂創作的自白書,也是他對藝術創作的深刻感悟。
原文欣賞
有關於我的創作的一切情由,在我的感覺中都是那麼神秘而不可捉摸。但我急於要說明的是,當一個主題被自然地放在了麵前時,我的旋律就從熱情的源泉,不擇地湧現出來;我追蹤它,再次熱情地抓住它;我眼看著它飛逝而去,在一團變幻激情中消失得無影無蹤,然後我又激情滿懷,再次捕捉到了它,要我同它分離是不可能的,我隻有急急忙忙地將它轉調,加以展開,最後,我還是把它占有了——這就是一部交響曲啊!音樂,盡管變化多端,它歸根到底是精神生活與感官生活之間的調解者。我想同歌德談談這個問題,他會理解我嗎?
把我的意思告訴歌德吧,跟他說,要他聽聽我的交響曲,他就會同意我這樣說是對的,音樂是種無形的東西,目標是向認識的王國挺進。這王國包括人類,人類卻不能包括它……我們不知道認識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麼。被包裹著的種子隻有在潮濕、帶電和溫暖的土壤中才會發芽、思考和表現自己。音樂便是這種帶電的土壤;在音樂中,我們的頭腦可以思考,可以生活和建設一切。哲學便是頭腦帶電本質的結晶;哲學的目標是尋求基本原理的基礎;頭腦是需要借助於哲學才能達到崇高境界的;雖然頭腦並不能超越產生他的東西,但它存超越的過程中卻會得到幸福。所以,每種現實的藝術創造都是獨立的,而且比藝術家本人更有力量,它通過藝術的表現回向神聖。藝術創造和藝術家也隻有回向神平,才能證明神聖的東西在他身上獲得了調解。萬物都帶電,它刺激頭腦去創造音樂,創造流動性的、不斷往外湧現出來的東西。
我的本性也是帶電的,我一定要改變我的智慧不易外露的習慣,為了表達我的智慧,我可以做到心裏是怎樣想的,口頭上就怎樣說,寫信告訴歌德,問問他是否明白我所說的意思。
作品賞析
演講中,貝多芬充分表達了對音樂的熱愛,從中我們不難看到貝多芬對音樂的巨大熱情和對音樂創作的忘我與投入。此後貝多芬以精確的語言,給出了音樂的本質精神生活與感官生活之間的調解者。作為一種藝術,音樂來自哪裏呢?貝多芬給出了自己的理解,來自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崇高境界的追求。
貝多芬的演說,思想深刻,語言精妙。此外,他還運用了形象的比喻來解釋音樂的本質和創作。這些比喻使得說理更加透徹、生動。這番演講就像是他創作的美妙的音樂,蘊含著獨有的思想,散發著獨特的光芒。
作為藝術家,我熱愛美和真實
演講者
安格爾,法國古典主義繪畫大師。l780年出生於法國蒙托邦,自幼就接受父親在藝木上的培養。11歲,被父親送到圖盧茲美術學院學習,17歲時,師從雅克?路易-大衛,成績非常優秀。26歲,安格爾赴意大利學習。1824年,44歲的安格爾回到巴黎,展出作品《路易十三的警願》,受到官方讚揚。同年,他在巴黎開辦了自己的學校。l834~1841年,他再度赴羅馬,深入研究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古典大師們的作品,對古典法則有了更為深劉的理解。1867年去世。一生為世人留下了《泉》、《大宮女》、《瓦平鬆的浴女》、《土耳其浴室》等著名作品。
演講背景
安格爾是19世紀法國傑出的占典主義繪畫大師,有著自己獨特而堅定的藝術追求,在他的藝術生涯中,自始至終以靜穆的偉大,崇高的單純作為自己的藝術原則。安格爾從意大利占典繪畫大師拉斐爾等人的創作中汲取營養,但並不是生搬他們的的樣式,而是把古典藝術的造型美與坦率自然的筆調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簡練而單純的風格。在他看來,藝術和人生是不可分割的,在向學生傳授繪畫技法的同時,他更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這篇著名的演說,就是他在課堂上對學生們的講話。
原文欣賞
卓爾不群,潔身自好,知足常樂,這三者意味著是真正的幸福。守身養性萬歲!這是適當不過的生活準則,奢侈會破壞人們的心靈純質,因為不幸的是,你獲得愈多,就愈貪婪,而且確實總感到不能滿足自己。摒棄那 所謂上流社會用以消磨時光的無聊玩意兒吧,朋友的圈子要小一點,要和你有同樣的個人愛好和生活經驗,都有從事藝術的情操,文學和科學能占去你的全部時間,使你成為一個非凡的新人。這種樂趣的源泉是取之不盡的。依我看,這樣的人才是幸福者,有真知灼見,是名副其實的哲學家。
多虧大自然賦予我以某些智慧,我得努力創出一條前進的道路,以便沿著這條路去求取知識,如果我覺得有時候我能取得一點進步,這是說,我已有所覺悟。我是什麼也不懂的。自從我在那些高超的藝術中感受到其中的完美與偉大以來,確實體會到一種令人沮喪的優越感,它會使人墜入雲裏霧中,與其說是創作,不如說是我將毀掉作品。我首先熱愛的是真實,我認為美隻存在於真實中,荷馬和拉斐爾創造的那種真實是美的,所以我得不慌不忙地把我所學到的一切付諸實現。與此同時,觀者那種愚昧無知,也足以使我把最後的一點自由時光消耗殆盡,弄得我幾夜不眠。說實在的,所有這種苦楚和災難就像愛情中的坎坷,或者說像一種聖貞的母愛所遭致的痛苦那樣。偶爾的成功,不大的榮譽,或者一點或多或少的自滿,都可以重新使你經受一種舒適的精神折磨。
作品賞析
安格爾認為,如果想在藝術上有卓爾不凡的成就,就一定要做到潔身自好和知足常樂,安格爾甚至高呼守身養性萬歲,來強調心靈純潔在藝術上的重要性。安格爾不僅僅在向學生傳授藝術,更是對學生進行人生教育。當然,解說藝術還是演說的重點,他認為,人首先要熱愛真實,因為美隻存在於真實中。他希望用自己的思想點醒在場的學生。
安格爾在演講時采用的方式比較隨意,就像是在和別人談話,沒有作任何的修飾,非常自然。這和他在藝術上追求的真實是一致的。這篇既談藝術又談人生的演說,完全可以當做藝術係學生一本精短的教科書。
在七十壽慶時的講話
演講者
蕭伯納,愛爾蘭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文藝評論家。1856年7月26日生於愛爾蘭首府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商人,因經營失敗而破產。母親是位有才能的音樂家,這使蕭伯納從小受到音樂的熏陶,為日後的戲劇創作奠定了藝術基礎。蕭佰納從中學畢業後因家境困難無法上大學,15歲就開始謀生。1888年,他參加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業餘演出。深受感染,認真研究易卜生的劇本,開始了戲劇創作。1950年,逝世。在他從事戲劇創作的50多年中,創作了52部劇作,幾乎是一年一劇,他以驚人的創作力,超群的幽默與深邃的思想,使他成為一個傳奇式人物。
演講背景
1882年是蕭伯納思想發展的重要轉折點,這年9月,他聽了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關於十地問題的演講,受到啟發,開始研究社會經濟問題,並成為一個社會主義者。1884年曾參與組織費邊社,鼓吹用改良主義方法改變資本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在蕭伯納的心中掀起了暴風雨般的強烈震動,他意識到,用費邊社改良主義的調和方法,無法解決資本主義世界的矛盾,這個舊世界必須有一個徹底的改變。蕭伯納借這篇演講回顧了自己社會思想的變化。
原文欣賞
近年來,輿論界竭力企圖把我整垮,此計不成,又處心積慮將我捧成偉人,誰趕上這種事都是一場可怕的災難。很明顯,有人現在要繼續這樣幹下去。為此,對於我的七十壽慶,我完全拒絕發表任何意見。但是,工黨的朋友們邀我來這裏,我知道應該擇善而從。我們發現了一個秘密,即不存在什麼偉人。我們還發現了另外一個秘密,那就是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偉大的民族,也沒有什麼偉大的國家。
我們把這種東西留給19吐紀,留給完全屬於它們的那個世紀。誰都知道,我在副業上卓有成效,但是,我並沒有偉人的感覺。你們也同樣如此。在我的同行中,我的前輩莎土比亞曾生活在中產階級圈子內,但是,還有一個躋身在中產階級罔內的非中產階級人物,他原來是個泥水匠。莎士比亞去世後中產階級就紛至遝來,開始把他的著作編成對開本以示紀念。所有的中產階級作家譜下一曲曲壯麗的詩歌,謳歌莎士比亞的偉大。奇怪的是,至今唯一被人們引用或者銘記的那段頌詞卻出自這位泥水匠之手。他說:我猶如所有人崇拜偶像一樣喜炊這個人。
我剛加入工黨時,工黨正受到自由黨和激進黨的主張和政策的緊緊束縛。然而,自由黨的主張和政策有自己的傳統,即1649年、1798年以及1848年的傳統,那些傳統究竟是什麼樣的傳統呢?那就是街壘、內戰和弑君。那就是純血統的自由黨黨員的傳統。我們唯一不能明白它們至今還存在的原因是自由黨本身已不複存在。
激進黨是征收員和無神論者。在這個偉大的曆史階段,其重大原則是:在最後一位國王悶死在最後一位神父的肚子裏之前,世界就絕不會太平。請他們講得明確些,用現實的政治來說明時,他們的回答是世界充滿了苦難和不公。因為,坎特伯雷大主教年薪有l5000英鎊,而查爾斯二世太太們的後裔又享受著終身養老金。
如今,我們已經成立了。個符合憲法的黨。我們這個黨是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我和我的朋友西德尼?韋伯先生、麥克唐納先生一開始就明確無誤地指出,我們一定要使社會黨成為一個合法的黨,讓每一個受人尊重的敬神者在絲毫無損幹他尊嚴的前提下得以加入這個黨。我們拋棄了所有的那些傳統;這就是現在的政府為什麼對我們比對以往仟何激進派更害怕的原因。
我們的主張很簡單。我們的優勢在於人們理解我們的主張。我們以社會主義反對資本主義,我們的一大難題是資本主義者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資本主義。實際上,問題卻很簡單,社會黨的理論是,如果你想滿足私有財產的需要,將所有的生產資料視為私有財產,並把它們作為私有財產保留,就人與人之間據此締結的關係而論,那麼,生產與分配必定會各行其是。
資本主義者聲稱,將向全世界保證,在這個國家裏人人會獲得一份職業。他們並不主張這是?份薪水優厚的職業,因為,假如酬金很高,這個人隻要一個星期就能節餘足夠的錢,下個星期就不再工作了。他們決心使人們不停地工作,以掙得勉強維持生計的最低薪金,並且,還要分出一份積累資本。
他們說,資奉主義不僅為勞動者提供了這一保證,而且通過確保巨大財富集中在一小批人手中,這樣,無論願意與否,他們都將把錢儲蓄起來,並必須用於投資。這就是資本主義,而這個政府總是與資本主義相抵觸。政府既不給人提供就業,又不讓他餓死,而是給他一點救濟。當然,旨先得肯定,他早已為此付足了錢。政府給資本家補貼,又製訂了五花八門的規定,破壞他們自己的製度。他們一直在這樣幹。我們提醒他們這是在自我毀滅,他們卻聽不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