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團結互助為榮
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許多人家都搬進了高樓大廈,享受著不同的服務,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卻明顯減少,同住一幢樓中,居然連自己也不知道鄰居是誰!見了麵,總是像沒事人似的匆匆走過,極少甚至根本不打招呼。在同一輛公交車上,麵對天天一起坐車的乘客,也總是“難開金口”。有時明明想說幾句話,卻又被對方的冷漠嚇得趕快閉嘴。這樣日複一日,天天見麵甚至生活在一起的人,全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更可怕的是,鄰裏之間素不相識也會產生埋怨,這家埋怨那家太吵,那家埋怨這家的習慣不好……在一起生活的人們不但不團結互助,還反倒埋怨起對方來了!
其實,打招呼也不是這麼難,為什麼不試一試呢?對於鄰裏之間的關係問題,我有一個真實的故事:奶奶家對麵有幾戶人家搬家,把空房子出租給了一群四川人,那群四川人曾一度被村裏的人討厭,因為他們的不禮貌,因為他們的不文明,有時隨地吐痰,有時未經過許可擅自跑到別人的園子裏摘水果。村民們經常在一起談論這幾戶人家,話語中充滿了厭惡,直到有一次,四川人的做法改變了大家的看法:奶奶家後麵是一戶賣蛋糕和麵包的人家,一次那戶人家接到電話要預訂50隻蛋糕,那家的人急得直發愁,因為他們的兒子女兒都有事外出,時間不夠。無奈中,蛋糕老板試著去求助那些四川民工幫忙,沒想到他們很爽快地答應了。那些四川民工沒有經驗,就很虛心地請教蛋糕老板,熱心地幫助蛋糕老板烤蛋糕、抹奶油。在他們的幫助下,蛋糕老板成功地在期限內完成了50隻蛋糕。從此,大家就成為了好朋友。村民們不再看不起他們,他們也改掉了許多壞習慣。村子裏真正和諧團結起來。
團結互助是一種美德,八榮八恥中就有這麼一條:以團結互助為榮。人與人之間真正地團結互助,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不同意見麵前,要心平氣和;在困難麵前,要同舟共濟;在榮譽麵前,要相互謙讓;犯了錯誤,能自己勇於承擔,不推脫。在生活中不妨多關心一下身邊的人,寬容麵對別人所犯的錯誤。在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之間,學會謙讓。學習愛護和尊重自己的鄰居,能多與自己的鄰居交流,不再讓彼此成為“熟悉的陌生人”,讓大家真正地成為彼此真摯的朋友。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寒冷氣息已經全部消失,留下的是快樂、溫暖與和諧。
團結互助,力大無窮
團結和互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團結是為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的理想或任務而聯合;互助是人與人之間幫助對方。團結互助,就是為實現共同的目標,共同進步。我國古代一些傑出人物,都把團結互助視為倫理道德的基礎和為人處世的準則。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將團結放在首要的位置。荀子也把人的合力看作是戰勝各種困難的強大力量,他說:“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易經》也說:“眾人同心,其利斷金。”
動物中也如此。人們發現,在自然界,一些生物,如螞蟻、狼、蜜蜂等,為了生存也依靠團結。曾經有人發現,一群螞蟻在一個地方覓食時,突然發生了大火,大火把螞蟻團團圍住。人們見了,都想:它們肯定活不成了。可是,小螞蟻們沒有放棄求生的信念。許多螞蟻不斷地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螞蟻球”,然後,這個大球開始向火線滾動。在熊熊火焰中,外圍的螞蟻被不斷地烤焦脫落,但是,這群螞蟻最終成功地穿過了火線,大部分都生存了下來。從此可以看出,小小的螞蟻,竟然擁有著如此強大的團結互助意識和精神,它們雖然弱小,卻能夠戰勝比自己強大的對手。
無數的曆史經驗證明,無論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團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隻有大家都重視團結,珍惜團結,維護團結,以實際行動搞好團結,才能有力量,才能使人心情舒暢,才能和睦相處,和諧發展。
青少年除了要學好科學知識外,還要學會團結友愛。我們應該明白,團結友愛不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它必須是在正確的思想指導下的團結友愛。
那麼如何來團結同學呢?我來提出幾條:1.我們要正確地看待別人,不能瞧不起別人。2.要多寬容別人,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會有缺點。3.講求團結,珍惜友誼。俗話說得好:“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每份友誼都來之不易,我們更要好好地珍惜這一段快樂的時光。4.關心人,團結人。每個人都有脆弱的時候,那時候也是最需要別人關心的時候。5.樂於助人。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我們要及時伸出援助之手。6、尊重人,信任人,講究友愛,不侮辱人,不譏笑人,不戲弄人,不揭人短,不給別人起外號。
此外,還要多多培養團隊精神,如多參加集體活動、多與同學們交換意見、多與同學們溝通,都可以增強我們團結的力量。
總之,團結互助是人與人之間不能缺少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我們都要珍惜每一份感情!
“你們在天堂也要相互關照”
“孩子們,沒有全部救出你們,我很內疚,我會記住你們的忌日,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來看你們。你們生前都很團結,在天堂也要相互關照!”在北川中學(新區)的廢墟下,記者看到一名中年男子跪在地上向遇難的學生叩拜,哭得很悲傷。記者過去一看,他就是北川中學的校長劉亞春。他告訴記者,地震後他一直在忙著搶救學生,沒有時間來看望這些還埋在廢墟下的數百名學生。這天,他百忙之中抽時間來看看這些孩子們,他將帶來的蠟燭點燃後放在廢墟上,默默地祈禱,然後跪在地上,給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學生磕了三個響頭。
劉亞春,一個個頭不高、體型瘦小的四川男人。當記者問他這次地震他家的情況時,他淡淡地回答“家裏還好”。其實,在這次地震中,他上高一的獨子和妻子雙雙遇難。地震發生後,劉校長果斷組織幸存學生和老師進行自救,冒著危險,頂著壓力和痛苦,他們救出了100多名學生。在救出的學生中,並沒有他兒子。劉校長說:“我不是不愛我兒子,在我組織救人時,我也想著兒子的安危,隻是我必須壓在心底。作為校長,大難當頭,我必須承擔起營救被困師生、安置轉移受災師生的責任。”劉亞春告訴記者,他這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妻子,結婚十多年來,由於忙於工作,他很少照顧家,家裏家外都是妻子一個人料理。妻子幾次提出想到深圳和香港看看,那是她生前最大的願望,但由於忙最終沒有實現,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後悔,覺得對不起妻子。“我最愛的兒子,天堂那邊有媽媽照顧你,你的同學也和你在一起,你們永遠不會寂寞的!”
“孩子他媽,除了照顧好我們的孩子,我還要交給你一個任務,就是照顧好那些遇難的學生們。你生前說,你也很喜歡我的學生,那我就拜托給你了,你千萬要照顧好他們,千萬不要讓他們再去危險的地方,孩子們再也經不起任何傷害了。這不但是我個人的交代,也是遇難孩子家長們的委托。我親愛的妻子,生前沒讓你享一天福,死後卻又讓你繼續受累,真是不該,可我們也愛這些孩子們呀,交給你,我最放心!”
劉校長誓言:“我們幸存的師生會更加堅強地活下去,我們要記住幫助我們的人,我們懷著感恩的心,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離開時,幾隻鳥兒站在樹上不停地鳴叫,好像是在為逝去的孩子們送行,祝願孩子們在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相互關愛,共享生命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人世間,有一個叫人談之色變的群體,那就是艾滋病病患者群體。他們因為自身的疾病,除了忍受病毒給他們帶來的痛苦之外,還要默默地承受社會給他們帶來的苦不堪言的精神煎熬。
在他們這個特殊的群體裏麵,有老人,有婦女,有孩子,他們失去了常人的歡笑和開心,在內心深處總是凝結著濃濃的陰霾。
那些因為種種客觀原因身患疾患的兒童,正是天真爛漫的年齡,應該是生活充滿七色陽光的歲月,但是,他們卻因為身患疾病而不得不背上沉痛的包袱,失去了一切的歡聲笑語,甚至失去了繼續活下去的動力和希望。在歎息每分鍾就有一名兒童死於艾滋病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給這部分本應受到保護的孩子們以更深切的關注,積極地幫助引導他們走出艾滋病的陰影,感受外界陽光的溫暖,體驗生命的珍貴與美好,和正常孩子一樣擁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